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6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因为元朝人已经得出了结论,张能没有反复试验,而是沿着之前复航成功的道路走。

建极三年,他运了十四万石;次年,达到三十万石;建极五年,新船到手,运量又涨了一倍;此后伴随大船的相继下水,一路呈几何增长,建极七年,突破一百万石,持续高速增长,到去年,年运输量突破三百五十万石。

尤其是建极十年,南直隶150万石粮食,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通过海运到达天津,然后转往通州;而此前,河运需要四五个月。——这是道光年间的技术水平,明朝也能实现。

张能奏告朝廷:“是役也,其优于元代海运者有三因:曰因海用海、因商用商、因舟用舟”“其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国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漕便,于古未有。”

海运漕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汪舜华下旨:“以后南直隶、浙江等地粮食以后都通过海运方式输往北京。”

这当然引发了不少人的反对,但汪舜华态度很坚决:“运费已经定下来,你们如果能做,也可以申请。”

有了朝廷的坚定支持,海运红红火火搞起来了。

要想运得多,不仅要船多、船好,还要路程短、速度快、损耗小。这些年,张能没少在上面琢磨。尤其飞剪船,最初看到这艘奇形怪状的船,大家都没有信心,但是张能亲自参与测试,成功后第一时间下了大笔订单。

在他的经营下,如今从刘家港到北京,最快的时候7天可以到;一般情况下,15天左右也就到了,而同时段的运河,如果一切顺利,两个月能到就不错了。

与此同时,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也在不断下降。从最初10%下降到如今的5%,放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此外,张能还积极开发新航路。

除了大量从南京运粮;他还开发了淮安至天津航道,全长三千三百里,一般来说,20天可达;甚至顺风的话,10天就可以到。虽然比南线距离短用时长,但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走近海,到处都有岛屿,遇上大风暴可以停靠,所以安全稳便;尤其五月前,海风柔顺,基本上没有发生重大事故。

此外,张能还开发了辽东海道。如何运粮到辽东,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张能认为:“饷辽莫如海运,海运莫如登州、莱州。两地到旅顺口仅五百余里,顺风扬帆一二日可至。又有沙门、鼍矶、皇城等岛居其中,此乃上天设下方面水运的地方,可以避风休息。从皇城岛到旅顺,不过二百里,若是顺风,不过半天就可以到达。如果从天津到辽东,则大洋无泊;淮安至胶州,虽仅三百里,但从胶州到登州又是千里,而且浅礁难行。只有从登州、莱州这条路,势便而事易。”

说的很有道理,汪舜华准了,后来果如其言。

朝鲜平定后,张能也是靠着这条路,命令飞剪船队第一时间将粮食送到朝鲜。

正因为如此,言官们反复进言:“既然海运成本低廉,国库本不富裕,应该降低运费。”

呵,这时候知道说这些了?

汪舜华笑道:“人无信不立,当年说定了是这么多,就该是这么多。我还指望张能长点本事,把损耗降到1%才好。只有他们得到多了,下面才会拼命地想办法;否则,今天少给点银子是小事,公司上下都认为朝廷言而无信,看到花费少了,就不愿意出钱了,自己辛辛苦苦想办法也没有回报,何苦呢?”

看到仁和公司经营的红红火火,户部也坐不住了。建极八年,户部尚书马昂主动提出,户部也要搞海运,用以节省国家用度。

没问题,可以,户部拨款,成立国有公司搞运输,一应规章制度和待遇,都和仁和公司相同;经理也由朝廷委派,一般从勋贵中挑选。

汪舜华给新公司赐名“顺风”;批准了五十万两银子,采购大批船只,其中近一半是飞剪船。

仁和公司还支援顺风公司一批技术骨干。这几年来,两家你追我赶,干的很是热闹。

年底前,户部照例呈上了最新的土地人口数据。耕地增长有限,但人口增长迅速,正式突破一亿,达到10236万。比十年前的建极七年底新增了将近1900万,等于过去60年全国人口增长的总和!

在农耕社会,人口增长自来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这些数字不全是真的,毕竟现在不收人丁税了,地方政府对清理人口的兴趣也就下降了。

但这个数字离现实也相差不远:首先,四年前朝廷设了朝鲜行省,今年新设琉球府,共得民420万余。其次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过去十年,除了辽东朝鲜以及西北地区有过短暂的战事,全国广大地区维持了大体的太平,大量的水利设施上马、粮食进口,推广牛痘和传染病防治,大大减少了因灾因病死亡人数;朝廷多管齐下积极鼓励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维持在高位。再次,废除贱籍,包括近800万奴婢在内的贱民被编入正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