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6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湛瑛不信邪,他找到了奉旨到广东审理案狱的冯俊。

冯俊召见了湛瑛,心里大致有数了——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海关里隐藏着何等的利润,明眼人都能看见。这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腐败确实有滋生的迹象,朝廷也加大了对地方尤其敏感领域的监察力度。广州港是天下第一港,货物吞吐量和赋税都稳居全国第一,自然得到重点关注。这些年来下去查探的官员和特工不少,说好的很多,说有问题的也不少,另外还有不少匿名举报,朝廷早就想彻查,一直拖了下来,现在看来,不能再拖了!

冯俊之前心里准备,只是这些人藏得深,现在是坚定了决心;但是毕竟他没有旨意,干不了这事。

经过初步的查证之后,他认为可能是个惊天大案,于是回京向汪舜华禀告。汪舜华马上想到某个著名的案件。既然如此,那就查,彻底的查,正好给言官找点事,别只忙着催我还政!

太后认了真,派出的阵容也很不一般:右都御史王恕、左副都御史原杰带队,下面还有各部的精干力量,当然不是只查广州海关的问题,而是抽查好几个海关。

这些人还只是办案人员,领导则是勋贵。

到广州办事的是安国公于冕,皇帝的老丈人。

调查组去年十月动身,直到今年八月回来,带回了一堆账本。

只是这时候皇帝大婚是头等的大事,什么事都要往后靠。

因此,汪舜华静下心来听汇报是十月底的事情了。此前其他几个调查组已经相继回京。汪舜华也知道海关衙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没办法,利令智昏,关税太高,走私的利益太大,肯定有人想要徇私舞弊;这些年商税提高,就有不少商人勾结官府把国内的粮食说成是进口的粮食,把奢侈品定为普通商品,或者少报船只的大小,朝廷也加大的这方面的打击力度。

但是广州海关的问题还是让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广州海关司第一任提举沈萱,苏州常熟人,景泰八年进士,建极三年受命到广州就职;第二任提举李希成,建极六年进士,次年前来这里任职。刚开始确实兢兢业业,清廉不染。别说贪污受贿,就是请吃都不接受。然而看着港口的货船进进出出,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来来往往,他的心理逐渐失衡。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出了问题,那么接下来发生什么样的事都不奇怪了。

当然,毕竟是关乎脑袋的大事,李希成没有胆大到一开始就老虎吞天,而是一步步滑向深渊。最开始,他只是对通关的奢侈品敲点竹杠,收点小钱。按照每船每次一百两银子的价格收费,其实他只是想让前来送银子的老板知难而退,毕竟这不是一笔小钱,中等家庭全部家产也不过如此,刑法上够得上杀头罪,但是老板眉开眼笑,大手一挥,就呈上一盒银子。

整整一百两!

李希成傻了,他没想到这个名叫邹胜月的老板如此豪爽,但很快回过神来:邹老板做的是珠宝生意,属于奢侈品,怎么判定全靠海关,是几千几万两还是几百两,都是自己这一笔的事。

弄清楚了这个,李希成也就放下心来敬谢不敏了。按说朝廷对关税很重视,制定的标准也很明确,什么商品该征什么税一目了然,但怎么操作还是有空间的。是奢侈品还是普通的商品甚至粮食,这之间的税率差大得吓人;即便是奢侈品,即便都是珠宝,也还有操作空间。朝廷没有设立物价局一个个评估这颗珍珠值多少,那颗宝石值多少,也没有第三方评估机构;甚至那么多商船,也不可能全部开箱后,对照标准看着是上中下品,大中小号计算商税。

朝廷要求每箱商品必须同类,不能说在书箱里夹带珠宝,否则查出来全部以珠宝论,取高位;然后过称,不管什么样的珍珠,一斗多少银子,其他的珊瑚之类的同理。

因此,最开始李希成也就尽量把他家验货的时间放在临近下班没有别的商人在场时,检查的时候就可以稍微放水;把税高的珍珠写成相对较低的珊瑚——倒是想写成大米,但是所有进口的粮食都由朝廷统一征收入库,要作弊就要联系一大波人。

为此还开玩笑的说:“每次都赶在下班的时候来,安心不让兄弟们早点回家是吧。”

邹胜月很无奈的赔笑:“我们这些小商人,也就只能做点小买卖,早早晚晚的,也没办法。”

李希成笑:“你可别蒙我了,你们这些做珠宝生意的,都是腰缠万贯。”

看上面说说笑笑,下面的不会没有眼色,当然邹胜月都打点好了,参与验收的一个都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