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8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沐琮趁势掩杀。

不久,走投无路的孟密土司被部下割了脑袋邀功请罪;然而沐琮并没有停止进军的脚步,三路人马分兵齐发,火炮当先,然后是骑兵冲杀,短短一个月,麓川、缅甸、底兀剌、大古剌相继平定。

也就是在底兀剌等地,让沐琮坚定了要把这里纳入版图的决心;跟着他的官军同样目眩神驰——以前只说天朝上国,然而直到这里,才真的是谷物堆积如山。

一年三熟的大平原,雨热丰沛,简直是天然的大粮仓。至于台风洪水?在粮食面前,算什么。

第294章 征南(中)

还没完,正当孟养集团首领思陆法庆幸浑水摸鱼窃取了十三座城池,准备再接再厉,趁明朝无暇顾及,先统一孟拱、孟养,然后占据格达城,切断缅甸与中国之间的交通要道,继而彻底占领缅甸,依托这里的宝石资源聚敛财富,武装军队,以图后策的时候,没想到沐琮已经亲自帅军兵临城下,话不多说直接上大炮轰,思陆法被打蒙了,只能遣使议和,但沐琮派人申讨麓川政权言而无信,屡次反叛又窃取朝廷土地的罪行,不允议和,随后发兵攻打。

城门坍塌之后,官军潮水般涌进了王城。思陆法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妻小心腹趁乱狂奔。

往东已经是明朝的势力范围,思陆法自然不会去触霉头;于是,他继续往西跑。

孟养已经是三宣六慰最西部,也是缅甸的最西部,再往西,就不再是明朝的势力范围,而是印度。

太宗去世后,明朝施行战略收缩,不仅放弃安南,也放弃了对南洋的经营;但过去十多年,明朝对那里的了解并不少。

汪舜华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南洋各国相当感兴趣,谁让赶上了好时候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长在她身边的沐琮,对那里兴趣很大。

因为那里盛产粮食。

这些年,明朝大量从南洋进口粮食,其中不少就来自那里。

至少号称来自那里。

农耕民族,对盛产粮食的地方总是有特别的感情。

汪舜华在中央军校一遍遍的向帝国将领宣扬着南洋的丰饶和富足,甚至毫不掩饰地说:“此乃天赐之地。”

天赐不取,反受其咎。

此时的印度仍然不是统一的国家,十六雄国之后,孔雀王朝、笈多时代、拉其普特人、德里苏丹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王权,而在中央王权之外,还有无数的小邦国。

而就是德里苏丹国,已经经历了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洛迪王朝5个王朝30个苏丹的统治。他们彼此没有家族关系,甚至没有种族关系。历史上再过50年,将被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所灭,建立莫卧儿帝国。

沐琮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历史进程。

如今在位的,是洛迪王朝也叫罗第王朝的开国之君,巴赫鲁尔.罗第。

他原是为赛义德王朝信德总督,在23年前,夺取了德里,建立了了罗第王朝,管辖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信德、旁遮普、北方邦等地区。

这些年双方经贸往来不断加强,虽然不像后世那么了解,但罗第知道孟养,也知道明朝;沐琮自然也知道罗第王朝。

要去往印度不是那么容易遇到的,否则玄奘法师也不用跋山涉水万里迢迢,历朝也不会没有征服这块宝地了。

印度和缅甸之间,隔着巴特开山。

这是阿拉干山脉主脉,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山麓,下有卢谢山,卢夏山,米佐山三条山脉,其中卢夏山位迎风面具有全世界最高的年雨量。

因此,巴特开山是天然的地理分界线。

思陆法世代居住在这里,因此熟悉地理,带着心腹翻山越岭跑了;但是明朝官军毕竟不是土著,对三宣六慰了解就很有限,何况这些偏远地区?再说,这里气候和中原大不相同。

关山难越,何况劳师远征,按说敌人也消灭了,预期目标也达到了,可以打道回府了,但是沐琮不这么想。

朝思暮想的土地就在眼前了,怎么可能放弃?

沐琮没有跟在思陆法后面追,这个时候,思陆法已经不重要了。

至少没那么重要。

他帅兵到海边,一边停兵修整,一边派人收罗船只,同时派人带着翻译前往德里觐见素丹罗第,要求他协助捉拿思陆法。走水路肯定要比走山路快一些,因此明朝使者到德里的时候,罗第还没有接到思陆法的消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不过明朝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他还是很客气的打发了。

使者走了不久,就接到了思陆法前来投靠的消息,罗第召集群臣商量。

有说要捉拿他交给明朝的,有说要留着他对付明朝的,最终罗第折中,准备见了思陆法之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