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8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知道沐琮的使者已经来了,生死只在一念之间,思陆法也就很乖觉,向罗第呈上了大量的宝物——这是不够的,毕竟是仓皇逃脱出来的,即便走的时候带了不少宝物,经过这样的长途跋涉,也剩下不了多少。

但是思陆法自有办法——他向罗第介绍了缅甸等地的物产和风俗民情,同时渲染了明朝军事的强大和野心:“他们绝不甘于拿下三宣六慰,而是要扫清六合。”

罗第皱着眉头,久久没有说话,直到他接过思陆法献上的地图,摩挲着手中璀璨的翡翠,终于下定了决心。

三个月后,当明朝的使者再次来到德里,说得到消息,思陆法已经前来投奔,恳求罗第将其交还的时候,被罗第冷漠的拒绝:“你们不要听信谗言,这里没有思陆法。”

送走了明朝使者,罗第又拿过地图,开始研究是翻过巴特开山,还是建造战船,从海上过去。

不用研究了。

建极十七年正月二十四日,沐琮亲率大军三万,乘坐南海巡检司的战船向印度进发。

汪舜华知道平定了三宣六慰,大喜过望;要求沐琮继续进兵,拿下印度,为此不顾朝野反对,让航海伯张能率南海巡检司全力配合。

看来汪太后是真的吃了秤砣铁了心。

大家叹息着,交换了一个不安的眼神:“几个小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劳师远征,哪里是那么好打的?搞不好就是送人头的。”

——这一仗要是输了,应该也不会伤筋动骨,汪太后倒是消停了,退回后宫了。

朝臣们都在等着战败的消息传来,一起向太后施压,要求她还政;很多人甚至开始商量奏疏的措辞了。

甚至皇帝,也拽紧了拳头。

三军将士当然抱定必胜的信念,但几乎所有人,包括沐琮都认为,在德里苏丹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至少要付出相当大的牺牲之后,才能获得胜利。

然而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场仗打的异乎寻常的顺利。

孟加拉湾北部约160公里。官军在缅甸吉大港出发,两天后在港口呼格里登陆,这里因为靠近明朝,成为一座新兴的港口。

官军骑上快马顺着恒河一路往西,似乎没有遭到怎样激烈的抵抗。巴特那城里的人们还是在虔诚的祝祷,似乎没受到什么影响;而玄奘大师曾经浓墨重彩记叙的曲女城,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早在四百多年前的伽色尼王朝时期,这里发生过一次惨烈的战争,以致城池被毁,从此只留下了一个传说。

小邦国还组织了一下抵抗,但那些原始的武器在已经鸟枪换炮的明朝军人眼中比烧火棍好不到哪里去,官军几乎是一路平推,以至于后来听到明朝军马到来的消息,守兵就自动望风而逃。

而普通百姓看着这些服饰完全不同的外国人,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恶意,大家围观着,嬉笑着,甚至载歌载舞,如果不是相貌服装大不相同,官军简直要以为这里的百姓饱受压迫,早就民怨沸腾,这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看到恒河里的浮尸,和沿途衣衫褴褛的奴隶,沐琮和全军上下都振奋起来:“要顺天意、应民心,伐无道、诛暴君!”

仅仅三个月,三月初,官军就来到了三千多里外的德里附近,也就是在那里,官军遭到了登陆后第一次有力的抵抗。罗第已经得到明朝登陆的消息了——这是废话,城邦相继陷落,不知道才叫见鬼。

本来就打算打过去,既然你要送上门,那我就笑纳了。

于是,罗第召集全国军队,组成一支30万人的强大军队在距离德里200多公里外的阿格拉与远道而来的明朝军队展开决战。

这正合沐琮的心意。

他不怕罗第大军决战,反而怕他坚壁清野,后勤无法支撑。

已经见识过蒙古人火器的威力,但明朝火器的力量还是把印度人打蒙了。

汪太后高度重视火器的研发和应用,不仅自己亲自上场演示,还提出了一些改良建议;此外大量招募优秀的工匠,同时把火器的研发作为宗室勋贵和武将考试袭职考试的特科只要在这上面有特长、有建树,就允许你袭职;胡世荣因为在这方面出色,就尚了公主;最重要的是舍得砸钱,拨经费的时候从来不含糊。

这样的大手笔,自然是朝野上下同心协力,还真的涌现了不少专家,包括茅珪、徐启以及戴志等等,这也让很多可能本来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才产生的火器现在就出现在明朝将士的手中。

“火器之神”胡元澄之子胡叔林子承父业,并对父亲留下的各种火器进行改良。早在永乐年间就大显神威的大将军炮重新焕发活力。这种火炮是明朝本土火炮中类型最多、口径最大的火炮。其前期多为铜炮,到了中后期慢慢替换为锻铁炮,重量在数百斤至八九千斤不等。一千斤以下的大炮用于行阵野战,一千斤以上的大炮则由于体重难举,用在城墙、关隘、堡台上与轻型火器一起配合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