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8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印度的气候对于中原人来说本来就热。要知道夏季印度各地气温可高达40℃,德干高原则可高达50℃。

沐琮对印度的热显然缺乏足够的认知,但看着军士相继倒下,而前方路途遥远,沐琮知道必须见好即收,否则真让自己陷入前方的泥淖,搞不好全军覆没。

于是鸣金收兵,退回德里,遣使修好,并向北京报捷。

沐琮的预感没有错,虽然条件不如恒河流域,但德干高原上现在也有人类居住。这是废话。

德干高原其实曾经是德里苏丹国的领地。1347年,德里苏丹第三格王朝图格鲁克王朝时期,原阿富汗的突厥人贵族后裔哈桑趁着帝国内乱,创建了巴赫曼王朝,建都古尔伯加,后来移都比达尔。几代素丹健全国家制度,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和商业,到如今沙赫三世在位,国土横跨印度中部,东西均达于海,其势力伸入南北部分地区,进入鼎盛时期。他的宰相马赫穆德·加万从胡马雍开始,已经连续辅佐三代素丹,政绩卓著。

当然,繁花似锦的背后其实也暗流涌动,历史上16年后,地方割据势力崛起,王朝无力控制,各行省总督相继宣布独立,国力日衰。王朝分裂为5个独立小邦,纷争不休,战乱不断。最后莫卧儿帝国入侵,各国逐一沦陷。

但现在巴赫曼王朝还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君臣都沉浸在盛世繁华中。

作者的话:感谢@彩云逐月(书友)的9枚刀片,今天双更,请各位亲继续支持

第296章 三宣六慰(上)

印度那边打的热火朝天,中南半岛上同样战火弥漫。

沐琮帅师西进之后,副将李定和齐良玉帅兵继续征讨三宣六慰。首先跪的是老挝。老挝其实和明朝关系相当好。它和云南接壤,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连,并经常入京朝见,进贡驯象、象牙、犀角、香料、金银器等土特产品;明朝则回赐绵、芝、纱、罗各等物品。

这样的友好关系,因为改土归流的传说,不幸沦为塑料情。

实事求是的说,朝廷还真的暂时没有改土归流的想法,时机不成熟。

天地那么广大,为什么要陷在西南的崇山峻岭里?

如果说内地的土司是地头蛇,三宣六慰的土司就是有实权的土皇帝;人家向你纳贡称臣,不过是走流程的事情而已。

行省和羁縻统治,是有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是本质区别。

但这并不意味着朝廷对此没有想法,恰好相反,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时机甚至创造时机出手。

即便不能彻底消除土司,将羁縻统治变成实打实的设立行省、派驻军队,然后磨时间,磨到彻底改土归流为止。

万事开头难,这最关键的一步,必须跨出去;否则以后皇帝和历代嗣君会怎么想,那可不敢保证。

但是群臣是不可能同意朝廷主动发难的,化外蛮邦,不毛之地,劳师远征,得不偿失。

几千年来,这几乎是不变的声音;这些年来,朝廷从南洋进口了不少粮食,但是也相当有限,毕竟物流成本太高。

如果说和平时期,南洋地区对朝廷的影响有限;那么人口暴涨以后,重要性会日渐凸显。

因此,汪舜华同意沐琮派遣间谍前往三宣六慰制造谣言,说朝廷有意在三宣六慰推行改土归流,目的就是要逼反土司们。

乱了才好,乱而取之。

麓川、缅甸、底兀剌、大古剌相继平定后,沐琮帅兵前往印度,沐瓒带着副将李定继续平叛。

李定原名李大力,是宁王府的侍卫,宁王造反,他带着弟兄们参与平叛,因为表现突出,被带回北京,授正七品把总,到禁军当差。汪舜华检阅禁军,他骑射第一,知道他勤勉刻苦,甚至在月下画荻习字,甚为感叹,招其上前,问他的志向,他自然说:“受太后感召,愿效仿先贤,保家卫国、保境安民。”

汪舜华自是欢喜,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年轻英俊,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知道他叫李大力,笑道:“这个名字怎能配得上名将?”

想了想:“唐朝有个名将李靖,是你的本家,南定荆吴,北平突厥,你要以他为榜样。为君分忧,为民纾难。”

于是赐名李定,看他身形提拔,脱口而出:“你没有表字,我就赐个表字吧,保安。”

汪舜华很想咬掉自己的舌头,说不定就是未来的将星,居然取了这么个蠢名字!

李定却慎重的磕头:“太后隆恩,臣没齿不忘。定尽心尽力,保境安民,保家卫国。”

汪舜华笑的有点苦,回头在当年放归的宫女里面挑了一个极出色的赐给他,作为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