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9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好在,过去的十多年,朝廷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海南、台湾、辽东等地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当然,这一次面临的困难更大:地域实在太广,而且气候和中原地区差异很大,冷的冷死,热的热死。

更要命的是,朝廷手里能用的牌不多:支援辽东海南的,有三大群体:犯罪分子,尤其是宗室和读书人,前年大赦,很多人选择回到内地,也有一部分老弱病残或者已经在那边成家立业的选择了留下;想要去那边发展的,包括各地的学渣和想要成为平民的奴隶。此外就是商人,为了逃税,又为了避免在港口附近收粮被抓现行,于是海南台湾成了最好的选择。他们雇佣内地无地的流民耕种,并教育和培养了一部分当地人。

而现在,削藩已经完成,没有太多的宗室往那边指使;废除贱籍也已经完成,想要贱民们自告奋勇的去开发祖国的边疆,不现实。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西北地区本来环境承载力就弱,还真不敢大量移民,否则养不起;因此,除了派遣驻军过去开发,主要的还是在当地进行教化,让其重新回归儒家确切的说是中华文化圈。

而南方地区,尤其是印度和暹罗,是天然的大粮仓,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除了驻军前往垦荒,也可以招募大量移民过去;取消关税以后,商人到那里运粮的积极性无疑会大幅下降,没关系,皇家和户部的运输公司自己来运,大不了运费多给一些,50%,毕竟那边粮食收购价就很低。从即日起,在南方各地也设立预备仓。当地施行敞开收购,你们除了纳粮,有多少粮食,朝廷就收购多少。

不仅汪舜华忙的昏天黑地,各部门也吵成一锅粥,甚至酒坊茶楼也热闹起来了——或者恭维太后英明、三军威武,或者商量着名字,有的甚至开起赌局来。

二月上旬,杨守陈、夏时正主持会试。

二百人的进士对吏部来说,真的不够,远远不够。

三月初一,举行殿试,这在以后成为惯例。因为随后还有吏部铨选,落榜的和所有的太学生都要参加,朝廷需要时间。

皇帝偶染风寒,没有参加,汪太后照例主持了这次考试。因为考生太多,因此阅卷官也很多,除了内阁,六部、詹事府、督察院、翰林院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和侍郎等副职共24人,也参与阅卷,汪舜华还下旨多给了一天阅卷时间,确保阅卷的质量。这在以后成为定制,当然随着考生的增多,阅卷时间延长为三天。

发榜后,京城再一次轰动了:今年的状元王鏊,是连中三元!

没错,这回的状元是二十六岁的王鏊。他字济之,号守溪,世称震泽先生,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作诗,十六岁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后人称为“八股文第一大家”,王守仁称为“完人”;唐寅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这回倪谦仕途得意,就抢到了这么个好女婿。

历史上,王鏊是成化十年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也是第一,但商辂不愿与人同享三元的荣耀,于是发榜时改作了第三;但这回因为前面有个吴宽,旁边邹干、李秉、章纶、杨守陈等人再三夸赞王鏊,岳父又是倪谦,于是商辂很识相的没有多说,王鏊也就成了第四个连中三元的人;二十七岁的谢迁夺得榜眼,40岁的刘戬则摘取了探花。

谢迁字于乔,号木斋,历史上“弘治三贤相”之一。仪观俊伟,秉节直亮;见事明敏,善持论。时人为之语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刘戬字景元,号晋轩,江西安福县人,名气不大,为官不错。

这一届的进士中,有个和故礼部尚书叶盛同名的,不过同名不同命,没有什么名气;但马中锡就大大的有名。他不仅是《中山狼》的作者,而且很有官声。刘六、刘七领导农民起义,都因为敬重他的为人,没有侵害他的家乡,却反而遭人陷害,械送京师,未等到审决即病死狱中。

不过这次不同。汪舜华是知道马中锡的——《中山狼》太有名了,也知道这是个忠臣孝子,于是把他外放到印度任职。

朝鲜行省早在三年前组织参加了科考,成绩还不错,生六臣不肯出仕明朝,朝鲜王族的生死他们也不关心,毕竟近支都杀的差不多了,要想掀翻明朝,那也是需要勇气的;但面对朝廷重金聘请编修《朝鲜史》,也没法拒绝,收拾行囊,带着徒子徒孙来到北京。

汪舜华亲自召见了他们,询问他们这些年来的情况,表彰了他们的节义,一面剖心:“朝廷出兵朝鲜,并非贪图土地,背信弃义,而确实是大义所在,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