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9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其次是鼓励各族和汉人通婚。以前没有土地的土著流民,也允许受田,多少呢?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十亩,不到年龄的未成年没有。但是,只要你和汉人通婚,不管是嫁给汉人还是娶了汉人,你们的子孙一律登记为汉人,受田与普通汉人相同——所以,搞快点吧,毕竟时间只有这么几年,过时不候。

当然,汉人的好处也是看得见。

为了开发边疆,除了非杀不可的,其他基本流放;尤其是宗族观念和宗族势力根深蒂固的一些地区,要真是几千几百人的杀,汪舜华也觉得发憷,而且确实容易引发反弹,因此当时是下令分家,分了只要不在现场就没事,就算在场也可以减罪,死刑改流放。这样宗族势力逐渐瓦解,只是这个逐渐的过程实在太漫长,大家平时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对付朝廷,一旦出事如鸟兽散,朝廷抓住主犯了账,别的人还照顾他的家小,俨然是为民请命的英烈。

现在不管你分不分家,除了主犯处死,其他的一律流放边疆;为了避免这些人到底新地方继续抱团,朝廷行文地方,不能一家人、一地人都往一个地方去。

放宽的是关于纳妾的规定。不管你多大年龄,只要是汉人,到新五省,都允许纳妾,没有数量限制,生出的子女授田数比照嫡子女减半,当然,有时间限制,也是十年。十年以后就不授田了;同时和汉人生的孩子也算汉人,二代婚姻就要受到限制了。

群臣看到太后并没有过激的开发计划,也就把心放下来。大家是真的害怕步子太大,把大量人口放到南方地区导致中原空虚,不仅给北方可趁之机,也可能导致民怨沸腾。

现在——新的土地能不能守住先不说,至少国内百姓情绪会稳定一点。

第302章 新土地的开发计划(五)(附小剧场17)

路线定了下来,干部就成了关键的因素。

吏部上下忙得热火朝天。

县级领导都是这回新考中的进士,啥都看不出来,一个萝卜一个坑,闭着眼睛塞进去就行,只是注意年龄太大的就别往边疆送了,否则有去无回怪可惜的;但上面的镇守勋贵和三司衙门的官员,尤其主要负责人,就需要慎重考虑。

勋贵倒是不难。汪舜华和宗室内阁很快商定,封朱范址为襄陵王世子,食伯爵俸,镇守汉昌省;赐王越威宁侯世券,加禄米,另赐金宝良田,仍旧回大同镇守。

黔国公沐琮,改封景国公,世袭永替,也就是说只要他有子孙,不管是谁生的,都有资格袭爵;此外,再加禄米一千石,另赐良田百顷,移镇景泰省,授总督,总揽景泰省一切军政庶务,当然用人、外交等方面是由中央统一安排的。汪舜华能够信任沐琮,不代表她能放权给别人,就算她肯,有安史之乱的惨烈教训在前面,群臣也会极力进谏,只是景泰省实在太过于遥远。从天津港到印度北方,坐船至少需要半年;现在征服初期,各种反对势力很多,如果什么事情都要禀告北京以后再施行,黄花菜不是凉了,都已经臭了。

至此,世袭爵位分三等,第三等世袭,嫡子可以袭爵;第二等世袭罔替,没有嫡子,官方认证的侧室所生庶子可以袭爵;第一等世袭永替,只要有儿子,就有资格袭爵,其中世袭永替只针对公爵。

但不管哪一等爵位,都只是资格证,必须通过考试以后才能袭爵,如果犯律,本人夺爵,另行处置,允许有资格的子弟代替;但如果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还是要夺爵毁券。

考虑到沐琮的巨大贡献,汪舜华下旨,保留黔国公世袭爵位,将来沐琮长子袭黔国公爵,次子袭景国公爵。

这当然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汪舜华摆手:“沐琮十五岁征战沙场,十二年间,为朝廷扫平西南、犁庭东北,平朝鲜、收印度,功劳不在卫霍李靖之下,一个国公,当得起。”

她看着西班的勋贵们:“别以为你们已经是公侯,朝廷赏无可赏,就只能宅在家里。如今四方多事,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你有多大本事,朝廷就给你多大的舞台;你能创造多大的业绩,朝廷就给你多高的职位!这一点,从未改变。”

群臣只能伏地高呼“太后英明。”

南安伯沐瓒,配征夷将军印,官云南总兵。

后军右都督李定封平远侯,镇守清宁省,这里地域广大,扼守马六甲海峡,靠近安南这个好战分子,四战之地,非大将不能守。

怀远将军齐良玉封怀远伯,世袭,镇守仁寿省。

安宁伯罗泰出镇永和省。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封赏,除了公侯伯,二十五人晋升一品,四十九人晋升二品,一百七十三人晋升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