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0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然后是各省的领导班子。

朝鲜左参政孔镛任汉昌宣政司左宣政,山西左参议徐廷章任右宣政。

左副都御史原杰任景泰宣政司左宣政,朝鲜按察使秦紘升右宣政。

巡抚辽东右都御史钟同坐镇清宁省,陕西右参议郁文博为右宣政。

右副都御史何乔新坐镇永和省,顺天府尹杜谦为右。

广东右布政使毛吉出任仁和省第一任左宣政使,四川左参议耿裕为右宣政使。

下面还有参议、参政以及提刑使衙门的官,都是吏部举荐的优秀官吏。汪舜华看了行状,觉得不错,同意了这个提议,宣这些人回京面授机宜。此时,新进士们已经在集贤院接受培训,整装待发。

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先后安抚山东、荆襄等地流民,史称“原杰之经略者,百世之利也”;徐廷璋公器,河南罗山人,景泰二年进士;郁文博、何乔新、耿裕、杜谦都是景泰五年进士。其中何乔新是何文渊的儿子,耿裕的父亲是耿九畴。

这几个人都以清廉耿介出名,多年来连篇累牍要求太后还政,被赶到地方。

这是废话。

能这样耿介的,必须清廉,否则作风问题、经济问题甚至工作问题随便揪出来都是大问题,所以真算得上禁得住考验。

这世上总有人是为了理想、为了道义活着的,哪怕看上去不合时宜。

汪舜华苦笑了一下,可惜,如今自己扮演的是挡路恶龙的角色。

话说得很好,“宰相起于州郡,让他们去基层历练,以备后用”,但明眼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不知道几百年后的语文课上,会不会有他们的篇目;又或者出现一个王守仁般的圣人,大彻大悟,开山立派,百川汇海,那可有的瞧。

但如今也管不了了。

宗室勋贵们高高兴兴的领命,朝臣们则五味杂陈。

何乔新和杜谦很快带着下属出京,任职教育的后半部分就在路上进行;原杰和秦紘要晚一个月,几乎同时出京的是孔镛和徐廷章。

汪舜华吩咐孔镛:“西域曾经是汉唐故地,留下过多少英雄业绩,也曾经诵读过圣人的教诲,甚至产生了李太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但安史之乱以后近千年,再也听不见子曰诗云,再也看不见济济衣冠,每每念及,令人泪目。你是孔圣人的后人,此去汉昌,要努力发展文教,宣扬孔孟之学、圣贤之道,务使往圣绝学复得传继、干戈地复见太平。我竟不信,孔孟之道会不如西方神仙学说。”

孔镛其实是个传统的士大夫,信守着“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只是朝廷让他去朝鲜,他也就只能去了。朝鲜算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员,虽然学的不伦不类,颠三倒四,很有地方特色;但既然已经纳入版图,他也很尽心尽力。在他的治理下,朝鲜经济有一定的发展,社会风气有了相当的改善。此时听了汪舜华言语,一时百感交集,磕头道:“太后放心,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所托。”

选了人,朝廷还是不放心,汪舜华都能公开做最坏的设想了,下面自然也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

信任不能取代监督,有安史之乱的惨烈教训在前面,边将的权力就成了历代帝王的心病。

现在新五省刚刚平定,反抗的力量肯定不小,加上土司拥兵自重,时时想要赶走这些不速之客至少压过一头;如果过分限制边将的战场指挥权,恐怕真的要送人头。

既要充分保障将领的指挥权,又要确保将领不能为所欲为。

勋贵坐镇,三司衙门也要配备齐全,互相监督、相互制衡,谁也别想一手遮天!文官都是流官,武将也不能坐着,要轮岗,任期五年,不连任,最好任满回京或者去繁华地方接着镇守,当然为了保证工作不断档,只能每年换一部分;同时,三品以上官员的妻妾可以随同赴任,但是父母子女就要留下,当然朝廷会妥善安置——勋贵在北京有府邸,其他高级官员按照品级,各在北京赐宅第一所,现在北京有的是地方,尤其外城大部分地区都还空着,这些人不用上朝,距离就不是问题;当然离任了要收回;子女年满六岁,送京进学;如果年满三十还没有任官——现在朝廷用人的地方多,去不了国子监读书就去大典馆抄书,再不济去集贤院伺候老人;文林馆科学院有专业要求,诸王府怕你们内外勾结,就先不提了;实在烂泥扶不上墙,那是真没办法。

这项政策针对全国,不分内地边疆——主要官员都是流动的。但这样一算,人数又太多;所以先紧着边地的,五年内全面完成。

这些年宗室勋贵人口繁衍,宗学虽然还能放得下,但是让勋贵官员和皇室子弟在一起进学,总归不太妥当,就怕双方看对眼搞点小动作,那就在北京另外兴建两所学校,赐名育才学院和清华学院。这时候的硬件要求就没有宗学那样高了,宗室都只能睡四人间,别人也只能忍忍,八人间,别跟着下人。你上战场还要带保姆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好锻炼一下独立生活能力。放心不会让你自己洗袜子,反正十天就放一回假,有什么东西带回家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