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0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小剧场:

景帝:我媳妇真能干!

太祖:我曾孙真能干!

太宗:我玄孙女婿真能干!

仁宗:我……行了,不说了。

宣宗:我也不说了。——祁镇,你为什么不说话?

隐帝:我在想秦隋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天怒人怨二世而亡。

景帝:你安心现在可是文成武德太平盛世。

隐帝:我在想元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却无百年国运。

景帝:那也比全军覆没引敌叩关剃发易服娶挤奶丫头强。

隐帝:我在想武周代唐……

景帝:念叨了这么些年,能不能换词?我儿子都快亲政了。

隐帝:我在想安史之乱……

太祖:他们敢!

隐帝:我在想靖难之役……

太宗:滚!

第303章 教育改革

只是这样一来,宗室勋贵官员子弟成材率会大大提高,恐怕阶层固化会更加严重。

汪舜华真切的记得魏晋南北隋唐时期,为了对付世家,历代皇帝做出了何等的努力。

一定不能这样。

知识垄断阶层独霸话语权,即便暂时能通过强权压制下去,但将来呢?

汪舜华想过照后代的退伍转业,军士服役一定年限,通过文化考试,退回地方衙门办事。

但这是和当时的兵役制度配套的,卫所制是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真要是动了,那就是地动山摇;所以这些年别的方面都是大刀阔斧,唯有军事制度,干着缝缝补补糊裱匠的活。

只能留待后来人了。

仅只如此,仍是不够的。

即便不能推行全面义务教育,也要不断推进教育事业更加均衡发展。

建极二年,国家图书馆投入使用;但随后因为改革,地方的图书馆建设陷入停滞;直到三年后在重建南京贡院时,将原先的太祖为吴王时居住的瞻园加以整饬,改建为南京国家图书馆。

建极八年,在明确宗室迁回北京后,长沙的襄王府被改建为湖广省图书馆,此后兰州的肃王府、南昌的宁王府、西安的秦王府、太原的晋王府、开封的周王府、武昌的楚王府、成都的蜀王府、桂林的靖江王府、兖州的鲁王府相继被改建为省级图书馆;建极十四年,永宁长公主下嫁黔国公沐琮,在夫妻俩抵达昆明的一个月后,南方地区最大的规模的云南图书馆正式开馆。

按照规划,每个省都要有一座图书馆。如果有废弃不用的王府或者勋贵府第,就尽量改造;如果没有,就择地兴建。因此,改建的先于新建的。但这样的文化工程,各省都很积极。到建极十五年,全国两京十三省的图书馆全部投入使用。

《永乐大典》的誊抄还在进行,原本计划十部,已经完成;现在肯定不够,没关系,三十部分三期进行,反正现在全国也就22个省级单位,加上皇家珍藏一部,也就23部;先满足中原地区,然后再是新省——光是汉字就够他们学十年八年;最后富余的几部另外新建图书馆,以备不虞,更不用着急了。

《四库全书》的前期准备还在紧张进行,也可以考虑适时启动,不必等到《永乐大典》重录全部完工。

汪舜华在心里有点担忧,皇帝会不会继承她的政治遗志,如果不能,那自己就把它干完。

扁担倒了都不知道是个一的人,即便把他扔进知识的殿堂,恐怕能够成才的机会也很渺茫。

还要有学校。

官办的地方学校不够,军队院校只针对军人子弟;还有社学。

社学草创于元朝。当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除了读《孝经》等几本书,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农民流亡不断增多;因此很多社学处于要死不活的状态;前些年因为改革,动员了地方丁壮,因此社学也就一定程度的回春。

现在下令,全国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秀才充任,如果没有,可由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凡近乡子弟,年8岁以上,20岁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社师按照秀才免除田赋;每所学校酌免田赋百亩,以充学生笔墨用度——这个是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每年可以从财政经费中拨给。教学内容主要还是原来的律法和生活常识,尤其强调法律和数学。即便读不出来,好歹能认得两个字能够加减乘除,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真是好苗子,可以送到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