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0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道:“我来看看我孙女儿。这些日子忙,没看到她了。”

说话的时候,保姆已经抱着大公主来了。

汪舜华抱着孩子,孩子已经快半岁了,长得白白嫩嫩的,做祖母的自然喜欢。

于皇后嘴角噙着笑,却玉容寂寞。

建极十七年腊月初五,于皇后生下嫡长女,皇帝对长女的出生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正是吃五豆的时节,取了个小名叫“豆豆”。

汪舜华也很高兴,想到当年景帝念念不忘和于家的婚事,于是取“一诺千金”之意,赐名一诺。

太祖给子孙都排好了字辈,但是公主们显然没有这个待遇;因此大公主的名字定下来,她的妹妹们名字的第一个字也就定了下来。

还未等大公主百日,今年二月十六日,宫女郭氏生下二公主一笑,听说是皇帝得到二女儿大喜过望,哈哈大笑,想到了“拈花一笑”的典故,就赐了这个名字;紧接着,二月二十五日,杜氏生下皇长子,取名祐析。

皇帝有了儿子,汪舜华很是高兴,下令重赏;群臣也很高兴。

于皇后也在笑,只是笑得并不开怀。

汪舜华知道,于皇后并不得宠。新婚的时候,皇帝还偶尔到坤宁宫刷脸,但于皇后怀孕后,他就基本上绝迹了,甚至皇长女出生后,他也没有出现过几次,反而经常带着宗室近臣到南苑行猎。

汪舜华不敢说,皇帝冷落皇后,其中到底有几分是因为自己。

如果皇后有儿子,她大可不必担心。“嫡长子”这三个字,在太平时代足以压死一切野心家。

但她知道,皇后是有忧虑的。因为太祖的那道“必须立嫡”的法令,如果没有嫡子怎么办?那就把庶子变成嫡子!

于皇后没有生儿子,杜婕妤却生下了长子。

——不是没有先例,皇帝的祖父宣宗皇帝就因为胡皇后没有生育,因此废后;如今,皇帝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汪舜华亲了亲公主,把她交还给保姆,挥手让众人都退下了,拉着皇后,叹了口气:“已经入夏了,过了节就要移居西苑。我忙,不能经常来看你和豆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照顾孩子。”

皇后谢过。

汪舜华拍了拍她的手:“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你只要记住一点,你不仅是安国公的孙女,也是大明的皇后。只要你自己不犯错,就没人能越得过你去。”

皇后感激:“谢母后关怀,妾身明白。只是妾身愚钝,不能为太后圣上分忧。”

怎么分忧呢?现在说什么皇帝能听进去?不仅听不进去,恐怕更加认为皇后是太后一伙的,厌恶这个女人。

汪舜华叹气:“你放心,你不是胡善祥,皇帝也不是宣宗皇帝。”

皇后称谢。

皇后有没有放下忧虑,汪舜华并不知道,但她自己也不能完全放下忧虑:她在一日,皇后自可安然无虞;但如果她还政甚至撒手而去,皇帝还会善待皇后吗?如果于皇后被废,她有什么脸面去见为国呕心沥血的于谦?有什么脸面去见心心念念这门婚事的景帝?

汪舜华决定找皇帝谈谈,谈谈她的想法,谈谈她的苦衷,即便皇帝还是不能理解她,至少不至于闹到不可收拾。

此时的皇帝正在东宫。

东宫景色优美,林木参天,皇帝很喜欢,大婚后常住在那里,毕竟他不可能每天打猎。

汪舜华知道这背后有个不能说的秘密:东宫,是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皇帝屈尊住在那里,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他名为皇帝,其实如同太子,地位尊崇但并不稳固。

他也确实达到了目的,这一年来已经有多少中央的地方的高级的低级的官员纷纷上书,要求还政皇帝;随着孔镛等人被发配远地,朝臣这才稍微消停了一些。

如果换做别人,表面顺从母亲的意旨,同时借着料理刑部的机会施恩,鼓动群臣继续上言;而不是直接撂担子,甚至借着办事敲打朝廷的大臣,人家现在还没有受你的恩惠,何况还可以选择,被这么一棒子打下去,发现你比你妈还心狠,可不就索性讨好太后!

但也应该庆幸,皇帝没有直接倒向保守派,否则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的搬出祖制要求皇帝亲政;而革新派为了将来,也势必会要求自己决断,届时自己恐怕就不能做母亲了。

看来这么些年的帝王教育是有成果的。皇帝很清楚历代帝王和太子因为政见不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所以在羽翼丰满之前,不会轻易表态;但他的真实想法,自己也很难真正明白。

汪舜华的心里有点涩,但不得不承认:可能在所有人心里,无理的是她,抢了属于皇帝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