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06)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皇帝低着头,没有说话。

第305章 远客(上)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太后和皇帝母子不愉快。

好在端午节,皇帝到西苑觐见太后,共度佳节。

然而这个佳节,也是不欢而散。

如今宗室已经留在北京,自然不用再奔波,只是每年的龙舟赛还是很热闹。

汪舜华看向皇帝:“皇帝近来都忙着什么?”

皇帝笑的很勉强:“养病之余,不过是读书养性罢了。”

汪舜华道:“我听说你经常招洋和尚到东宫讲经说道?那些虚妄的东西,听听倒也罢了,不必相信;你身边都是天下闻名的鸿儒,好好跟他们读书,才是正道。”

皇帝的脸色带着调侃:“左右不过是闲话罢了,正好长长见识,母后不是经常教诲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汪舜华点头:“是,你记得这话,很好。”

她收敛了笑容:“那个洋和尚都跟你们说了些什么有趣的事?说来让我也听听?”

皇帝道:“左右不过是民间故事,俚俗得很,不敢污了母后的耳朵。”

汪舜华转移了话题:“你永康妹妹不小了,我想早点把她的婚事办了。”

皇帝道:“这很好,我看今年办了就好,正好趁着母后开疆拓土,双喜临门。父皇也会高兴的。”

汪舜华点头:“好,那就让礼部准备吧。”

她看了眼左右:“把那个神父唤来。前几个月听说他的书都翻译完了,可那时我正忙着,没顾得上召见他。今儿正好有空,问问那边有什么风土人情,也好开开眼。”

皇帝的心咯噔了一下。

——这十多年来朝廷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大批外国学者和商人涌入中国——不仅有日本、安南等传统藩国的,也有印度国的,甚至还有奥斯曼帝国的,四夷馆招徕了一部分来当翻译,也画点地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新世界的门窗。

——君臣不知道,甚至汪舜华也不知道,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21岁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鏖战53天,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千年之久的东罗马帝国灭亡。

君士坦丁堡成为伊斯坦布尔,东正教不再是国教。

当然,帝国允许你保持原有信仰,只是需要承担较高的税负。

因此,在土耳其帝国不断扩张并进入繁盛时期的同时,有些人却选择了逃离故乡,他们或者奔回欧洲,或者乘船去到遥远的东方。

——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但那毕竟是国家级工程,使用的是最好的船只和工匠,一般商船没那么强悍;但因为要打海贼、要规范朝贡、要促进外贸,程信就让人把下西洋的资料翻了一通——理由正大光明,也就没人敢藏匿甚至销毁,老老实实拿出来了。

明朝的丝绸、瓷器什么的实在很受欢迎,所以价钱也高,商人们也就有积极性。东汉时期就能和东罗马帝国交流,过了一千多年,进步说不上,总还能追上古人的节奏:从广州等地起航,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海运运往罗马帝国。

有去有回,在中国和印度商人运送商品不亦乐乎的时候,那些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自然可以选择另外一条相反的路。

——这些不知道不要紧,汪舜华知道百十年后的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和科学家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几卷,后来清朝数学家李善兰又翻译完后几卷。这本书她没有读过,但能在惜墨如金的中学历史课本中大书特书一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汪舜华想要引进的并不只是这一部书,而是想让明朝真正了解整个世界,毕竟有些话不能从她嘴里说出来。理由也是正大光明的:“只有博采众长包罗万象,《四库全书》才真的能说全!更重要的是,现在对外交往频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她咬了咬牙:“国朝图书尚且泥沙俱下,何况蛮夷?如果朝廷没有掌握,先让书籍传播到民间,才真是后果不堪设想!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作为,只有经过朝廷批准,才能公开刊刻,否则一律不许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