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2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还好反应及时,汪舜华咬了咬自己的舌头。

“更何况,他不是测出两个夹角为7度的城市距离5000斯台地亚吗?那完整的周长不应该是50多倍?”

赞玛提欧点头:“埃拉托色尼计算出的原始数值是其实是25万斯台地亚,为了符合传统的圆周为60等分制,将其提高到252000斯台地亚。只是觉得数值太大,不敢相信,这才取了个小一点的数。”

汪舜华笑:“这也太任性了。又升又降的。何况这哪是小一点,是缩小到不到五十分之一。”

齐王有点怀疑:“那就是说他测量的结果,周长该是8万里。”

赞玛提欧点头:“差不多是这个数。”

汪舜华一愣,那不和实际相差不远吗?

赞玛提欧似乎想要彻底把她震蒙:“其实埃拉托色尼并不是唯一一个测试地球周长的人。后来有个叫波赛东尼奥的希腊学者,重复了他的实验,不过测量的结果是36000里,被托勒密的《大综合论》采用。说实话,来中国之前,我一直以为地球赤道的周长就该是这么长;现在想想,似乎埃拉托色尼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简直太接近了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啊!

“埃拉托色尼还计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大概是3亿里。”

天!这么精准的结果,是怎么测出来的?难道这位大神是真正的穿越人士?

赞玛提欧介绍:“其实还是以地球赤道周长为基础,利用三角函数得来的。”

汪舜华实在闹不清是什么科学原理,听他说这些结论都记载在他的两部代表作《地球大小的修正》和《地理学概论》之中。不过比他晚几十年的依巴谷得出了另一个结论。他认为,月球从初亏到食既时,走过的距离是一个月球的直径;从初亏到生光时则走过了一个地影的直径。如果月全食的角度很正,那么这两者的时间之比是1:3,因此月球直径是地球的1/3。由此计算出月地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5倍,太阳直径是地球的12倍,日地距离是地球半径的2500倍。

汪舜华的地理学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觉得这个数据肯定不对,当年记得好像后面是N次方。

哪知下面早就坐不住了,纷纷站起来骂,太后胡说还不够,又来一个更胡说八道的,还是心心念念想要传播歪理邪说的洋和尚!

章纶就义愤填膺:“胡说八道!”

他也不看汪舜华:“以地形为圆球,虚悬于空中,世间万物皆如同蚂蚁一般攀附其上,而且认为蛮夷与中国人足行相抵。天体受诬,莫过于此!”

李秉也觉得荒诞:“如果四大部州的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的人的脚心,与球下的人的脚心相对,那么球下的人难道不是倒着站?稍微有常识有见识的这样推理,都应该喷饭满案!”

夏时正冷笑了一声:“如果说大地是个圆球,那么地球上的人站立,侧面与下方的怎么办?难道象蜾虫爬在墙上那样横立壁行,或倒立悬挂在楼板下?天下之水,高向低流,你可曾见过海水浮在壁上而不下淌?中国人都立在地球上,西洋在地球的下方,淹没在水中。果真如此,西洋只有鱼鳖,那你们就不是人,是鱼鳖了。”

话说的相当刺耳,汪舜华知道,这是冲着自己来的。不过这是现在“地球说”面临的最大问题,她倒是没有回避,认认真真的解释了万有引力原理。

虽然说汪舜华是太后,但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群臣绝不可能听之任之。

章纶就当先质问:“大地有引力,好,这个引力是多少,怎么测算?怎么证明?”

引力大小和两个物体的质量距离有关系,只能测定引力常数,也就是重力加速度,这个办法倒是很多,考虑到现有的技术水平,反而是中学生用的单摆测试法最为管用。

众人交头接耳,觉得不可思议。

汪舜华道:“那就首先证明忽略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相同,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相同;也就是说,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都将获得相同的加速度。通过多组实验数据对比,最终得到这个数据。”

章纶道:“太后,不可执迷不悟!”

赞玛提欧也觉得不可能:“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汪舜华简直想笑,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本里的内容吗?看来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的粉丝真的不少啊。

商辂等人虽然几次听他说到亚里士多德,但仅此而已;不过觉得这话其实也没错,毕竟一块石头和一片树叶同时往下掉,不用想就是石头先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