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3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韩雍向朝廷报捷的同时,还呈上了安南百姓的联名书:“安南本古中国之地,其后沦弃,溺于夷俗,不闻礼仪之教,幸遇圣朝扫除凶孽,军民老稚得睹中华衣冠之盛,不胜庆幸,咸愿复古郡县,庶几渐革夷风,永沾圣化。”

汪舜华对韩雍的识趣很满意,但朝臣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几十年前,明朝风风光光的进入了安南;不过三十年,却又狼狈的撤离。

那片遥远的土地,留给明朝的记忆,更多的是不屑和不甘,还有愤恨。

即便是对外开放以后,印象也没有得到改善——安南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多,粮食基本自给自足,没有多余的进行对外贸易;因此,虽然距离最近,但在南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中,更多的是作为中转站出现,而不是粮食出口国。

加上抢掠商船、频繁扰边,明朝上下同仇敌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民间百姓庆贺着终于出了一口恶气;而朝堂之上,大家则吵成一团。

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安南怎么办?

商辂站在前面,没有说话;以邹干为首,大家都认为既然安南既然已经臣服,还是另外扶立忠厚可靠的人主,主持国务。

——安南是不毛之地,劳师远征得不偿失。

但有人坚决反对:“当年太宗宣宗犯的错,太后不能再犯。”

说这话的人,是英国公张懋。

安南是他父亲张辅在枪林弹雨中平定的,结果竟因为治理不善,被迫退出。这些年他不止一次问自己,如果当年父亲没有回朝,而是留在安南,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保住安南,也可以避免殒命土木堡?

然而没有如果。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父亲的悲剧无法挽回,至少父亲的遗憾还可以弥补——当年从安南撤军,张辅是坚决反对的;怎奈皇帝和三杨下定了决心,独木难支。

张懋声情慷慨的述说着祖宗创业的艰难、将士征战的劳苦:“大家这样在前方浴血奋战,不是让你们这样轻而易举的拱手相让的!今天你们说这人仁厚,隔着几千里,你能保证他这样一直忠诚于大明?他能保证,那么他的子孙后代呢?都能这样世世代代效忠吗?——还记得宋朝熙宁年间,越将李常杰入侵,攻克邕、钦、廉三州,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当时邕州城从被围到破城共经42天。城破之后,知州苏缄先叫家属36人自杀,然后自焚。越军大开杀戒,杀邕州军民五万八千余。加上之前所杀的钦、廉二州人,所杀获不下十万,连和尚、道士也不能幸免;最后还抓走百姓几万人。”

“今天朝廷放弃了安南,他们会感恩吗?——畏威而不怀德!他们只会认为那是朝廷怯懦,打得下、守不住,不仅不会感念朝廷恩德,反而会以为奇耻大辱,思念复仇,到那时候,你们希望再来一个邕州吗?四征麓川的教训还不够惨烈吗?”

张懋声情悲怆,很有鼓动性,不仅原本坚决反对的文官们气势一下子弱了不小;汪舜华也忍不住眼眶有点酸涩,甚至皇帝,也动了一下。

后面的魏国公徐俌,定国公徐永宁、安国公于冕等人纷纷站出来响应;甚至文官中也有不少人站出来赞成,包括李东阳、倪岳。

丘浚就认为:“安南自秦始皇以来就是天朝所有,屡世经营,已经与内地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国初经营不善,朝廷又要应付北方,宣宗皇帝无奈下旨撤军,既然是祖宗领土,现在国力昌盛,收回来有什么不可以?既然朝廷连云南都可以经略,连安南以西的地方都要守住,凭什么要放弃经营更久、距离更近的安南?”

李东阳也认为:“安南绰尔小国,竟敢有不臣之心,屡次兴兵犯境,实在可恶!这都是黎灏和他的父辈们不习王化所致!他们数典忘祖,背信弃义,不仅危害邻国,也侵害百姓,现在朝廷就是要替天行道,推翻暴政,安抚百姓,让大家都能沐浴在圣上的恩德和孔圣人的教化之下。”

倪岳则认为:“安南地处南方,雨热丰沛,水域丰富,适合种植,至于地形复杂——那地方跟两广到底有多大区别?再说,朝廷治理南方,更多依靠海运,自然要经过安南,如果安南不能纳入囊中,想要维护南方的长治久安,岂不是痴人说梦?”

这番话有理有据,显然更比张懋等人的情怀更能说服人,一时应声一片。

作者的话:感谢@书友(彩云逐月)的9枚刀片,今天双更,请各位亲继续支持,谢谢大家!Thanks~(~ω~)~

第319章 安南(下)

但邹干、李秉、章纶还是提出了异见:“上半年才刚刚设立了五个宣政省,下半年又要新设安南行省,朝廷实在经营不过来。地方官都凑不齐——现在两京各部、地方各省,好多衙门官员配置都空着,人都去支援边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