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4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第321章 玻璃

在京城内外传唱着《送别》的时候,朝野上下也就都知道,太后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吃下这几个省;甚至连女人参加科举都提出来了。

朝臣们眼神严峻,这么多宗室公侯贵戚请旨出镇,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祖辈的夙愿,报答太后的恩遇,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远离政治风暴中心。

谁都知道洪武末年的大清洗造成了何等惨烈的后果,除了功臣集团确实开始膨胀,加上太祖本人多疑的性格,直接原因还是皇位。

主幼国疑,所以干掉了那些可能威胁皇位的不和谐分子。

如今,皇帝已经成人,但太后迟迟不肯还政,现在双方的矛盾已经日渐白热化。

可以想见,未来几年,会更加尖锐,那么朝臣该怎么办?

这不是当年建文帝和太宗之争那么简单,也不是仁宗皇帝和汉王之争,甚至也不同于隐帝和世宗。

反正都是朱家的,谁得了天下都能传承下去。即便一时吃了苦,真站对了还能得到补偿;即便输了,还能得到一个好名声。甚至几十年后新皇帝登基,为了表示自己心胸宽大,还要表示一下关怀慰问。

这件事从太宗开始,历朝历代都干过,尤其景帝和太后干得多。

但是太后和皇帝是母子,天下总归是皇帝的,即便太后学武则天自己当皇帝,她百年后还是要把江山还给皇帝。今天为了得到太后恩宠迎合她,难保不被皇帝记上一笔,到那时候哭都没有地方。

除非太后放弃皇帝,选择另外一个儿子。

但显然,不可能,宗室群臣不会答应。

怎么办?学沐英,躲的远远地,自然就没事。

人家汪太后的亲女婿都往外跑,何况别人?

汪舜华没心情考虑下面的想法,只是心里空落落的,再一次来到观象台视察,并在钦天监正贝琳的指导下,用最新的天文望远镜观看了星象。

玻璃制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汪舜华几次强调这东西造价太贵,如果实现技术突破将对军备发展和天文学乃至医学、化学等等产生何其重要的作用,又将节省多少国用,大家也就不敢当成奢侈品对待,开始认真研究。

《梁四公记》载:扶南大舶从西天竺国来,卖碧颇黎镜。面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问其价,约钱百万贯。文帝令有司算之,倾府库当之不足。

——这本书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事,过了这么些年,中国人还是不会制造,物流还是那么贵,自然卖价也不会便宜。汪舜华那么热爱玻璃,也只舍得买一点做望远镜,日用品?舍不得。

科技改变生活,真的是一句大实话。

当然,博古通今的刘定之就告诉汪舜华:“您说的那种透明的玻璃,其实前代曾经学会制造。《北史·大月氏传》记载: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这也意味着,以目前的技术,可以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玻璃。

汪舜华也使劲回想——记得好多穿越小说提过,主要是比较容易,但当时没往心里去。

好在天朝大国,各种人才都有;如果没有,给点阳光,就有万物生长。

但直到建极十一年夏,明朝才终于生产出第一张汪舜华认可的玻璃。这时候,距离汪舜华设立科学院,广求玻璃制造,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十年。

和世间很多伟大的发明一样,和欧洲产生的玻璃一样,国产玻璃的发明,也源自偶然。

在京郊的水泥生产基地,工人们日复一日的为建筑工地生产需要的水泥。突然有一天,一个工人叫道:“你们看,这东西会发光!”

大家凑过去一看,确实是一块晶莹剔透的东西。

这东西怎么得来的?

水泥生产,最不缺的是石灰石,条石之类的东西。反正耐烧,搭灶台的时候就就地取材了;这么多人吃饭,刷锅洗碗是个问题,不过也不是问题,从古至今,都用的是草木灰。就是将柴草烧后的草木灰,也叫小灰,石灰称为大灰,放在筐子中经水淋,可得灰水,其中含有钾碱,俗名草碱。洗涤衣物就是利用它的强碱性。洗碗水也不会倒得太远,更多的时候就在灶台旁边挖条小沟,顺着就排走了,当然部分沉淀物留下来,甚至渗到土里。

有些植物,特别是生长在盐碱地的植物,能吸收土壤中较多的钠离子(Na+)。用它们烧成的灰含有较多的碱(碳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