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79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前方一次次传来捷报,直到满都海的人头传到北京,三军齐出,下面的风向终于彻底变了。

汪舜华也很高兴:除了满都海这个心腹大患,以后就轻松多了;当然如果能够一举拿下达延汗是最好的。

如她所愿。

汪舜华在年底前得到了杀死达延汗并获得传国玉玺的消息,大喜过望,朝野上下也是一片喜气洋洋。

其实明朝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和前朝有所不同。明孝宗年间,敬献传国玺,孝宗当时就认为是假的。礼部尚书傅瀚评论:“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

不过没有到手和到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这是从宿敌手里抢来,完成了太祖太宗都没有完成的夙愿。

于是当改革派大张旗鼓的宣扬大明天命所归,谨守祖制的保守派则说传国玉玺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太后你别太在意,还是好好处理朝政比较好。

与此同时,民间也流传着各种传国玉玺现身的传闻。陈白沙在北京抄《永乐大典》,没时间每天跑到崖山向龙王跪求传国玉玺;当地一时也没有其他名满天下的大儒,但陆秀夫带着传国玉玺背负幼帝跳海的故事自来就有,现在传得沸沸扬扬;此外,有农民在地里挖“传国玺”;疏浚河流时得到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

这些都是前些年报到北京的,汪舜华当时表态:“人君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不过是一个器物;用来明等威、征信守,与车旗章服有何区别?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哪有只靠着一块宝玉就能够坐稳江山的。”

如今旧事重提,无非就是想说王越得到的传国玉玺,未必就是真的传国玉玺;即便是真的,又如何呢?你自己说的“宝器非宝,宝于有德”,现在你要拿它当宝,甚至生出不臣之心,到底是有德还是无德?

大家惊讶的发现,剧本好像拿错了。

空气中似乎弥散着酸味?

当天,北京城百姓奔走相告,锣鼓喧天,鞭炮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尤其旌忠祠人山人海,无数人跑来告慰先烈和亲人,一时哭声动地。

然而这个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高兴的。

皇帝。

满都海死了,达延汗死了,甚至连传国玉玺都找到了。

这也意味着,趁着大军败绩出来收拾残局顺势亲政的打算不仅是破产了,而且成了一个彻底的笑话,打在他的脸上。

生疼。

他的母后再一次赢了。

赢得彻底,不仅赢了他,甚至完成了太祖以来没有完成的夙愿。

饮马瀚海、燕然勒功,再加上的并朝鲜、收琉球,扫平汉昌、征服南方,功业足够和秦皇汉武唐宗并称。

毫无愧色。

皇帝不知道是悲愤,还是不甘。

本来应该他去完成的伟业,被他能干的母亲全部操办了。

他还能做什么?老老实实呆着作个提线木偶?

八月初九,董婉君生下皇三子;重阳节后,贾贵人生下皇四子。

儿子都生了四个,母亲却还拿他当小孩子。

和母后相比,他确实是个小孩子。

很快,百姓们聚集到宫门外,叩谢天恩。

汪舜华闻报,带领朝臣们出来,登五凤楼,向大家挥手致意。

听着下面一片“万岁”的呼喊,宗室百官的脸色很是复杂。

好在很快皇帝到了,看到母亲,他规规矩矩的行礼。

汪舜华心情好,没心思跟他计较,只是笑道:“就等你了。”

皇帝努力挤出一个笑,转身和汪舜华一起向百姓挥手。

这样三呼万岁的场面,却不真正属于自己。

热闹完了,眼前的事情还是要处理。

王越传来了传国玉玺的拓片,至于是不是真的,由礼部会同翰林院查证。

但是三军的犒赏尤其功臣的奖掖、俘虏的处理,乃至北方的治理都需要商议。

次日,汪舜华正式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大家高高兴兴的吵了几天,总算在年前定了下来,相关工作交给相应部门办理;与此同时,命仁智殿待诏们为功臣绘像。

汪舜华朱笔定好名次,共三十六人,这回以武勋为主,文臣有商辂、丘浚等数人,武臣以王越、沐琮、李定为鼎甲,后面跟着朱永、赵辅、李瑾、韩雍、齐良玉、朱范址等人。

期间皇帝一直老老实实的坐在宝座上,一言不发;哪怕汪舜华问他,他也只是表态:“全凭母后处置。”

宗室群臣交换了个眼神:看来汪太后凭借这一战真正树立了自己的威严,皇帝已经彻底认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