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1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原来十三道御史一共110人,其中云南11人,浙江、江西、山东、河南10人,陕西、山西、湖广8人,四川、广西、贵州7人,现在都要调整:江西、湖南、湖北、河北、河南、陕西、宁夏、四川、贵州、云南等内地省份每省15人,汉昌、江宁、浙江、山东、山西、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辽宁、景泰、仁寿、清宁、永和、怀德沿边沿海,每省20人,归绥、绥远、北宁三省地广人稀,事情也相对少一些,每省10人。这480人就是跟着巡抚到地方上巡查督抚的,称为巡按御史。

北京还需要御史监督百官,称为内差或常差。汪太后和皇帝暂时和解,不需要压制言官,反而现在要监督宗室勋贵和百官,每年还有各种考试,都不能马虎,于是增加到180人,称为监察御史。

巡按御史和都御史由都察院统一调拨,和巡抚一样,两年一轮。

这些都是命官,也算领导,下面肯定还有不入流的办差人员。按照标准的配置,每省的巡抚队伍,承差和巡按御史人数相同,办事官多一倍,吏多两倍,这些人员从国子监和落第举人中挑选。

这只是理论上,现在缺官缺的严重,只能先紧着地方尤其问题矛盾多发的沿海和边疆地区,中央就先忍忍吧!

吏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看了一眼,都觉得压力很大。

此前,先帝主持编纂了《寰宇通志》,但现在显然不够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此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朝廷的了解也很有限,应该派人进行实地勘测,尤其要对国家分界线、各省分界线进行明确;此外,广阔的海域也要加强管理,必须勘测绘图并命名,以后刊刻地图,也要加上。

汪舜华真切的记得天朝为了几个小岛和猴子们差点刀兵相向的憋屈,就算暂时搁置争议,早晚有一天也要自古以来。

那就自今日起。

礼部尚书叶盛提出一个问题:“新设立这么多省,一来缺官,二来科举名额不够,边远地区还好,江南地区本来人口就多,经济发达,因此竞争异常激烈,现在又要划名额走,以后学子们估计更难了。”——后面一句没敢说。

汪舜华倒是没生气,现在大局已定,犯不着讨价还价。于是明确,原两京十三省取士三百人;新省总共一百,作为定向考录和调剂使用。

进士少,举人也不多。全国每届乡试,各省大致会取一两百举人,现在规定,北四省、辽宁省每届取乡试取举人五十,景泰省、仁寿省、清宁省、永和省各取八十,海南、怀德一百五十,其他各省府取士两百。这样加起来每届乡试能取5000人,摊到各县,大致有2个人。

此外内官们出出进进,同样在加快流转。国企、矿山发展需要有人主持,以前很多交给勋贵,但是现在领土扩张,他们要去地方镇守,太监们就要补上这个缺位;新省也需要内官前去驻守。

忙起来好啊,这样才有奔头。

第347章 风波

行政区划的事情落定了,殿试也差不多落幕了。今年还没有扩编,竞争自然格外激烈。

历史上,时任首辅的万安闹了个笑话:为了确保前三甲外形过关,不至于让皇帝倒胃口,头天晚上他把贡士叫过来点名。次日阅卷后考官们先商量名次,万安偷偷掀开了封条,看到曾彦的名字时,记得这人高大英俊,再看文章,觉得端庄大气,于是放在了第一位,宪宗也就点了曾彦做状元;结果唱名的时候才发现,曾彦不仅身材矮小,又老又瘦,于是惘然若失。

此次首席读卷官是首辅商辂,他自然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状元梁储,会试第一,陈白沙的高足,早已名满天下;探花杨廷和,更是驰名天下的神童;榜眼林俊,在策论中洋洋洒洒,详细阐述国家存在的问题,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汪舜华深以为奇,她不知道历史上这是个有名的直臣。

二甲进士曾彦、曾追都是江西泰和人,年龄都不小。曾追是曾彦的堂侄,爷爷曾鹤龄是永乐十九年的状元,汪舜华看了行状,感叹了一句“果真家学渊源”,她不知道这已经是蝴蝶效应了。历史上曾彦是状元,曾追是探花。一家三代出了两位状元、一位探花,真是占尽了江山灵秀。

此次会试大典,最难的反而是各省的录取人数。北方三省赶不上了,但南方五省第一次参加了科试。当然怀德省还勉强有几个能看,其他几个省是真的需要努力——怀德省文教不能和中原比,但好歹没断片,差不多是边远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他四个省刚纳进来,汉语还没学会,要参加科考,那是痴人说梦。不过此前有不少华人华侨跑到那里经商,总算有些识字的,矮子里头拔高子,被送到北京。汪舜华也知道没法比,只是交代每个省必须有一个代表,大不了扔回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