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2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知道锦鸾的心思,她对贤嫔母子也没什么看法——孩子太小,看不出什么,这也不过是正常的自保之道而已;除了唏嘘自己也成了封建社会大头子,也没怎么管这事。

现在见锦鸾发问,叹了口气:“我如何不知道这样不妥当;只是皇帝毕竟已经成人了,不能只窝在我的翅膀底下,该出去见见风雨了。”

锦鸾听不大明白,汪舜华却知道历史上的万历宠爱郑贵妃,为了立她的儿子福王为太子,闹出了多少糟心事。

汪舜华不可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她必须要让朝野上下包括皇帝自己意识到:皇帝还没有成熟,现在不是亲政的时候。

朝廷还需要她。

果然,即将册封董氏为贵妃的消息在朝廷里引发了轩然大波。

皇帝和朝臣接触很少,董氏更是深居简出,绝少露面;但有关他们的传说却一点都不少。

毕竟越神秘才越容易引发联想。

只是太后执政,皇帝被压制的喘不过气;大家一心想要帮着皇帝拿回权力,避免易姓亡国,其他的就全部靠后了。

但是现在,大家不能不重视这个事情了。

太后已经表明了自己对皇位没有野心,不过是多掌权几年而已。大家虽然不满,但也只能憋着,毕竟这年头讲究孝治天下,皇帝可以使使小性子,但真要和太后硬抗,他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如今太后还在当政,居然就已经压制不住董氏了?万一有一天太后还政,她是不是要上天?

尤其皇后无宠,无子。

前面就有一个宠妾灭妻的。

历史惊人的相似。

第352章 后宫(下)

就在旨意发出去的第二天,内阁六位学士商辂、邹干、李秉、倪谦、章纶、杨守陈联名上书,恳求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

自从献俘之后,皇帝的脾气收敛了很多,不仅搬回来乾清宫,也没和往常一样嬉闹,除了跟着太后临朝听政,就是批阅奏疏,虽然只是圈阅,到底算正事;尤其汪舜华凡事都要先问他是什么看法,最开始只是很乖巧的表态“全凭母后处置”,但当汪舜华表明确实想听取他的意见后,他也就开始说话了。

六位阁臣联名上书,皇帝有些惊诧:“怎么突然提到了立太子?”

但是商辂等人的语气很坚定,众口一词,要求早立太子。

皇帝宠爱谁他们管不着,但是太子关乎国本,必须尊崇祖制!

他们这样坚持,和亲王等也站出来,要求早日册立太子。

——储位之争,从来是血淋淋的。大家不能不心有余悸,趁着太后还能做主,赶紧把这件事敲定了!

群情汹涌,皇帝措手不及,只能看着母亲:“母后,这,怎么提到了这事?”

汪舜华语气很轻:“太子是国本,自然册立储君,就是第一等的大事。”

她看着皇帝:“你的意思如何?”

皇帝没有说话。在他的内心深处,自然是希望册立董氏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但是他知道这不可能。

本来以为亲政以后,可以提高董氏母子的身份,以后时机成熟,再册立皇三子为太子。但显然,现在他开不了这个口。

皇帝只能讷讷的:“臣还没有想过。”

李秉马上站出来:“皇长子年将四岁,该考虑建储的事情。”

群臣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赞成。

皇帝觉得无比头大,本来今天是来商量新省官员配置的问题,怎么突然提到册封太子?

群臣的态度很是鲜明:和册封太子相比,新省官员配置都是小事了——反正驻军已经过去了。

皇长子才四岁,更不着急了。

等两边吵得差不多了,汪舜华淡淡的把奏疏放到一边,开口:“祖制:国家建储,礼从长嫡,皇长子乃是嫔妃所生,依照祖制,不能立为太子。”

下面哗然:“皇后无子,如果不能立长子为太子,难道是要仿照宣宗废皇后?”

安国公于冕脸色骤变。

皇帝的脸色也变了。

李秉的语气很是不甘:“但是皇后无子。”

汪舜华道:“皇后今年才二十出头,正在茂龄,身子骨也很好,她曾经生育过,不是不能生,怎么就这么着急?”

于冕松了口气,皇帝也松了口气。

李秉却皱着眉:“听说圣上很少与皇后相见。”

汪舜华道:“是吗?”

皇帝连忙摆手:“哪有此事?前几天我们一起到天津,昨儿我还了见;我此前每月回宫,都要见皇后;她也时常到东宫来瞧我。何况如今我在乾清宫,她在坤宁宫,这才几步路。你们去哪里听到这些胡话?”

这倒也不是胡话,永宁长公主临行前,把女儿出云交给了皇后;后来永安长公主、永康长公主离京前,也把孩子留在北京。只要没进学,就留在坤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