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4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当时万贞儿死后,见深拦着不让下葬,说:“我也快死了,将来把我们葬在一起。”

当时都以为是一句气话,谁能想到竟然成真了。

汪舜华其实很担心见深存心报复,私底下交结朝臣,召集亡命之徒,找机会搞个宫廷政变,但是锦衣卫回复的消息是见深整天在万贞儿灵前醉酒,醉了就哭着喊万贞儿的名字。

如今见深死了,她也就把心放下来,旋即嘲笑自己真是疑心病又犯了——莫说见深这些年闭门自守,绝不轻易交结;出了这样的事,谁都会认为见深是个糊涂汉子,谁会与他交结?谁会拥戴他?

——没能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但忻亲王的名声却很不小,因为他的才学。历史上的宪宗喜好书画瓷器,这回更是寄情于此。他通音律,独创洛象式琴,风行天下;工书画,四体并工,花鸟山水无不跃然纸上,名重当世。只是他向来闭门自守,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

汪舜华曾经将他的书画作品作为国礼,赏赐藩属;李贤等认为这样弘扬了他的名声,于朝廷不利。

汪舜华笑道:“我仿佛记得,古往今来,第一流的书画家里,少不了宋徽宗的名字。”

李贤等也不再劝。

如今忻亲王包庇毒妇的事迹传开,人皆叹太后有先见之明:书画好,不代表别的也好。看忻王这做派,活脱脱爱美人不爱江山,估计也如宋徽宗一般,百般皆能,独不能为君。

忻隐王后事还在办理,僧道考试开始了,到底比不得科举,由专业部门主持便罢;随后接到文渊阁大学士倪谦的讣告,追谥文僖,赠少保。

倪谦的碑刚竖起来,就接到左佥都御史李纲的讣告。他清廉不染,汪舜华很是感叹,下旨表彰。

僧道考试落幕,皇帝带着詹事府的官员呈上了新制定的《皇室典范》,虽然不长,但涉及到皇室方方面面的规范,包括皇位的传承,因此必须考虑周全。

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人考虑过了,而且相当周全。

没错,就是太祖。

他老人家实在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代表。早在洪武二年,开国的第二年,就开始考虑子孙的管教,经过五年的努力,写成了《祖训录》,后来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终于洪武二十八年定稿,名字也换成《皇明祖训》。

这是朱家子孙的必读书,汪舜华也仔细拜读过,觉得老爷子真是个妙人,能够想的这么周全,比自己这个女人都想的周全;虽然这些年受到的责难很多也因这本书而起。

在这本书里,太祖详细规定了从皇帝到亲王的行为准则。从如何行政、如何执法的根本制度,到如何日常起居、如何管理后宫、如何行礼等细节,都安排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作为皇帝,太祖当然最重视安全问题,为此告诫子孙:和亲信大臣们商量机密时,带刀护卫只许离你们十丈远。每天晚上,都要警省。没事常听听城中动静,听听市井是不是有什么异常;也可以到院子里,看看天气星象,有没有什么灾难的征兆。

作为父祖,连子孙后代如何吃饭、哪顿饭多吃哪顿饭少吃,都说得周祥细致:住在宫里,每天要早起晚睡,酒要少饮,饭要按时吃!午饭不许吃得太饱!括弧,如果是外出在路上,可以不受此条限制,括弧完毕。

另外,后宫女子生病,只能在白天找大夫,夜晚不管多急的病,只能挺着。请大夫时,要有监官、门官、局官各一人,太监三人,老妇二人,陪医生一起进宫。如果这些人不陪,只叫老妇陪着进宫,就很容易发生危险之事,官员要斩首,太监、大夫、老妇凌迟处死。——如果都这样做,估计后代编剧们会少了很多脑洞。

不仅如此,老朱连亲王出行带些什么东西都写明白了:交椅一把,脚踏一个,水罐一个,水盆一个,香炉一个,香盒一个,拂子二把……

汪舜华想到自己刚嫁进王府时那一堆彩礼,还有全套的王妃仪仗,不知道是该懊恼有这么个爱操心的祖宗,还是该庆幸他只是祖宗。

这是一个讲究敬天法祖的时代;何况,触及了既得利益者,人家自然会搬出祖训来。

人之常情。

好在这部祖训不是无懈可击,至少关于最重要的帝位传承,就存在巨大的隐患,此前已经造成了重大问题,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隐忧,当然历史上还造成过惊天的悲剧。

前些年制定《宗藩条例》,其实有相当部分是沿用这里的规定。比如《营缮》篇规定:“诸王宫室依已定格式起盖,不许犯分”,所以超标准违规建设的就要受处分;“诸王宫室不许有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所以你们侵占的百姓田宅,修建的各种花园别院就是犯禁,必须退还原主并接受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