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43)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以詹事周洪谟为首,自然是赞成祖制,觉得已经尽善尽美。

但是汪舜华却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一来,皇帝可就绝嗣了。”

群臣面面相觑,皇帝也是一怔:“我不会面临这个问题,但是很难说子孙不会面临这个问题。”

如果皇帝本身幼年未婚夭折,自然只能绝嗣;但如果皇帝已经大婚,但六宫无出,怎么办?

是过继嗣子,还是另立旁系?

如果不过继,帝系转移是个麻烦事。历史上嘉靖就是借口“兄终弟及”,堂哥武宗死了,他血脉最近,理所应当有继承权,拒绝认孝宗当爹引发了一场官司。

如果过继了,更是个麻烦事。新皇帝坐稳了,会不会愿意认别人当爹?这个有先例,宋仁宗无子,收养英宗,但英宗继位后还是想认亲爹,从继位就开始闹腾,一直闹到死,好在他短命,只在位4年。

皇帝很为难,召集宗室群臣进行商量。

本来觉得为这么点事劳师动众实在很没有必要,但汪舜华高度重视,又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倒是没人敢怠慢。

商辂以为:“如果皇帝尚未大婚,过继子嗣不合体统;如果皇帝已经大婚,可以从侄子中过继,先同母弟弟,次异母弟弟;如果都还年少没儿子,就采用兄终弟及,直接兄弟接位,也是先同母、后异母的顺序。”反正都是一个爹生的,问题不大,连哪个女人配享太庙都定了,当然如果到时候太后强势,可能还是要争一下。

汪舜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他的兄弟只有一个儿子呢?把孩子过继给皇帝,自己的爹绝嗣了,孩子心理能服气?”

下面实在不明白汪太后怎么就在这个问题上这么较真,太宗系虽然短命,但生孩子的能力还真不算差,仁宗胖得走不动路都生了十几个,隐帝也不遑多让,你和世宗都能生,加上嫔妃生的,一共八个;只有宣宗皇帝,三个女人生了五个孩子,因此当时朝鲜方面史料记载后宫有杀人行为大家马上就相信了——确实不同寻常。

既然是杞人忧天打嘴巴官司,那么也妨碍不到谁,因此还是认真讨论了——如果亲爹只有一个儿子,就不要过继了,让人家绝嗣不好,估计坐稳了也要闹腾。

但这也有个问题,同母弟只有一个儿子,异母弟有俩儿子,该立谁?

同母弟的吧,都是一个爹妈生的,不会在祭祀陪葬的问题上闹腾。大不了以后生了儿子再过继一个回去。

如果皇帝的兄弟也没儿子,怎么办?

——话说天启和崇祯算不算这种?

——废话,那只有兄终弟及了。先同母的,后异母的。

如果皇帝本身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只有在叔伯兄弟中寻找,该怎么整?

???!!!

有这么倒霉的事吗?连续两代都子嗣不昌?

——女人真是麻烦!

——那就只有从近枝宗室中选取了,既不同妈也不同爹,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因此一定要严格:从皇帝的爷爷的子孙中去找,当然如果皇帝已经结婚,还是优先给他找儿子,如果只有一个儿子的就跳过去;同一个爹优先选嫡子。

总而言之,先本枝然后旁系。先在先帝的亲侄子中找,然后是亲兄弟,同母优于异母;如果真的倒霉催连续两代没得选,只有到旁系里头去选,还是优先找儿子,如果都没儿子,还是只有弟弟上。

事情定下来,皇帝即刻命人写进去,一边擦汗——老娘真的太会想,换做他,挠破头皮都想象不出会有这么多种状况。

如今书写好了呈上来,汪舜华认真看了,很高兴:“你这一年来成熟稳重了不少,如果这部《皇室典范》能够得到遵循和贯彻,那么国家传承有序,我也就放心多了。”

她看向皇帝的目光很是温柔:“你继续这样努力,我想,我应该可以提前回宫颐养天年。”

皇帝难得得到母亲肯定,很是高兴;商辂却壮着胆子:“难道太后对于归政,已经有安排?”

汪舜华含笑:“我是希望能在六十岁前回到后宫含饴弄孙,当然,更希望这一天能够早点到来。后继有人,甚至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慰?”

这是汪舜华第一次就归政做出正面回应,虽然距离她六十大寿还有八九年的时间,但足够让君臣安慰——太后确实没有篡权夺位的野心,反而确实是希望留给大明一个盛世江山,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真的是深谋远虑啊!

——不错,汪舜华就是要做表态。下面有太多人对她不满,他们会不断地唆使皇帝早点拿回自己的权力;即便皇帝忍住,有朝一日她还政,也会来个秋后算账;即便他顾念母子感情,觉得母亲没有私心,下面也会有人告诉他太后居心叵测,是他们据理力争,把太后逼回后宫,把权力抢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