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47)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执政二十多年,她已经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人是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仅内阁诸臣,于谦鞠躬尽瘁自不必说,高谷、萧镃、李贤、彭时、姚夔、倪谦都没能活到退居集贤院的那一天。

如今的建极殿大学士商辂、武英殿大学士李秉、弘义阁大学士章纶、体仁阁大学士杨守陈也个个夙兴夜寐。

她亲眼看着他们从意气风发到如今两鬓斑白,甚至未老先衰;而自己,也已经两鬓染霜,枯瘦如柴。

上辈子没事还想着减肥,如今人比黄花瘦,是不用了。

收了眼泪,不能这样想,简直是在给自己怠政找借口。

然而她深深地叹了口气,揉揉眉心。

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

老了。

汪舜华在宫里伤春悲秋、顾影自怜着迎接衰老的时候,出巡在外的皇帝正在忙碌。

短暂的兴奋过后,他开始认真审视眼前的一切。

登船前,再次下圣旨给各地:“朕巡幸天下,听说士民父老念君情切。现在朕前往南方,到达百姓聚居的地方,前来观看的百姓完全可以满足爱君望幸的愿望,朕也可以借机体察民间风俗。朕最担心的是地方官事先拦阻百姓,与朕隔离。凡朕经过地区,确实因道路狭窄,或者积水,难以容纳多人,可令百姓侧处路旁,不得喧扰;如果道路宽阔,则不许禁止百姓观看,以免阻塞百姓爱君之意。”

与此同时,还要下旨各地官吏做好本职工作,严禁以敬献之名惊扰百姓。

态度总是要有的。

和紫禁城完全不同,甚至和北京城也不一样。一望无垠的原野、金黄的麦田、累累的硕果、起伏的山峦、低矮的屋檐、粗布麻衣的百姓,甚至黄沙散漫、人烟稀少。

这是祖辈苦心经营的江山,也是他接手的事业。

尽管各地官吏做了周密的准备,但是汪舜华提前行文各处:就是要让皇帝看到问题,才能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各地到没有把心思放到如何堆砌盛世上面。

不用她提醒,各地的官员也会让皇帝发现问题,何况皇帝也很配合,不让拦着百姓。

那大家就从命了。

大家心照不宣:皇帝看到问题了,就会认为汪太后的改革不对,以后亲政了,就会尝试改革。

尽管很多人已经从改革中获益,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改革不满,希望改革朝着另外一种方向推进,朝后,或者朝左、朝右。

皇帝出巡,对以后的方向至关重要。

没有人能够万年,何况皇帝已经成人,太后依然执政,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皇帝离开北京,首先来到天津,视察港口和城市建设。比起去年,似乎天津更加繁盛热闹——当时送礼亲王世子等出征,提前清场;只看到岸边静静停放的大小船只和库房内堆积如山的货物。

如今,整个港口都在喧闹着。

天津港是北方第一大港,南来北往的商船满载着货物来来去去。

皇帝下了龙船,登上商船,亲眼查看从江南运来的粮食,听取汇报:“从前,走漕运从南京来,需要四五十天;如今走海运,快的时候十天。”

后面的群臣还在咧咧海运有风险,每年都有沉船,造成船工死亡。

仁和公司经理吴铎毫不客气:“漕运就没有沉船吗?就不死人吗?运河每年的维护费用是多少?——海运每年最多沉二十来只船,船工的抚恤加上沉船的损失,比起漕运的损耗,哪个更大?”

御史吴成好不容易憋了好一句:“人命关天!”

顺丰公司经理王哲回敬:“老百姓的命不是命?当年漕运损耗巨大,全部由百姓承担,多少人被闹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你不知道?”

因为前些年戏曲已经演了很多,尤其《运河柳》把账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皇帝陪着皇祖母、母后看戏的时候也听戴荃跟他科普,知道漕运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实在太大,甚至超过海运——海运出事,是死一个人;但漕运就是压在百姓身上的大山,让人喘不过气,只能亡命。

何况如今海运是国家命脉,废了海运不过是一句话,但是朝廷难道要从杭州继续挖运河到怀德甚至整个南方地区?

这么一想,皇帝没有轻易表态,只是表扬了王哲等人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海运一项,每年六百万石粮饷入京,朝廷赖以清宁,百姓赖以富足,你等都是有功之臣。今后,要继续克勤克俭,为朝廷分忧。”

旋即宣布了赏赐,当然该处理的也要处理。仁和公司的总部设在天津,这里查账倒是很方便。不过因为离北京近,户部时常抽检,加上銮驾停留的时间不长,倒是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