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4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第363章 祭祀泰山

离开天津,第一个来的地方是唐山。从建极四年设府到如今,快二十年,唐山已经初具规模。这里最重要的当然是钢铁生产,朝廷和皇家都在这里设立了公司,此外,还有很多民间富商涌进来。

客观地说,明朝钢铁产量相当可观。

皇帝听丘浚汇报:“当年汉武帝施行盐铁官营,太祖以为‘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所以虽然开矿冶铁,保证军需,但也允许民间炼铁。洪武年间,朝廷置国营铁冶十三所,每所置正八品大使一员,正九品副使一员;永乐年间又增加二处,每年产铁总计900万斤左右。后来天下安宁,库存铁量多,于是停罢官营铁冶,听任百姓自行采炼,朝廷按照十五分之一的比例征收铁课。景泰七年,朝廷征得铁课七万四千五百八十三斤,则当年全国产铁110余万斤。不过前些年朝廷对这一块管得不严,很多地方不但没有开办铁冶所,亦不收铁课。”

“太后一心报仇雪耻,把钢铁冶炼、火炮铸造当成第一等事。建极元年,就下旨恢复了江西南昌府的进贤铁冶、临江府的新喻冶、袁州府的分宜冶,陕西巩昌冶,山东济南府的莱芜冶、山西平阳府富国太原府的大通冶,次年得铁240余万斤。建极四年,恢复了永乐年间十五所冶炼所,并全部改为公司。建极六年,产铁达800万斤,接近永乐年间的产量;随后逐年递增,去年产铁1200万斤。民间铁课90余万斤,产量应在1350万斤以上。”

唐山知府吴钢道:“邱学士果真熟谙典故。建极四年,朝廷在唐山设府,当时只知道西汉时期曾经有盐铁官,金厂峪那边还有金矿。派人勘探,没想到真在遵化一带勘探出铁矿,接着又勘探出煤矿,这不就齐了。建极六年,仁和钢铁公司办起来,两年后光明钢铁公司也办起来。原先都只有一处,这不到二十年,仁和又开了三个分厂,光明也开了一个;去年两家公司产铁加起来,是750万斤,加上其他的民间冶炼,总数是在800万以上。其中遵化分公司有工人3600人,每年产铁100万斤以上,最大的一口炉,一日夜能产铁3600斤。”

他口气中不无得意:“圣上,如今单论产铁量,唐山府已经超过苏州和芜湖,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北方的军需,多由此供应。”

听到这样的汇报,皇帝很是高兴,甚至不顾反对,亲自前去高炉前观看。

进了工厂,皇帝挥了挥衣袖,空气不如外头的清新,那不是泥土的味道,反而是一种燥热的、焦灼的、刺鼻的味道。

抬头看天,滚滚的浓烟弥散着,仿佛乌云,让人看不透。

毕竟是头一次来这种地方,只看到烈焰腾腾,炉火熊熊,铺天热浪迎面而来;看到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汗流浃背,皇帝不知怎么的想到那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仁和钢铁公司经理刘成,原来是宫里的内官,很心疼皇帝,不停的说着“圣上小心,莫靠近了”;一边得意洋洋的向皇帝汇报:“老奴没有辜负太后圣上的厚望。当年从宫里出来,亲自去江南访求冶炼的工匠,先用苏钢冶炼法。先锻熟铁于炉,稍后以生铁板下之,名曰‘喂铁’,喂饱则生铁不入。这时候渣滓尽去,然后捶打,即便成钢。”

每年这么多的钢铁,销量成了问题。当时不少人劝说太后停罢官营冶铁,但是丘浚仍然记得汪舜华的表情:“每年不到2000万斤,这就叫多了?跟着我办事这么多年,就这么点出息!”

这么多的铁,除了供应军需——汪太后大笔一挥,铠甲、武器,该换的换,该配备的配备,朝廷有钱;就是做成铁锅供应给边民,此外,供应给军屯和农民的也不少。这些年田赋减轻了,农民不能说有钱,买几件铁器还是不难的。刘成就提到了这事:“工匠陈德用生铁淋口法,锻熟铁或低碳钢来做锄头之类的农具。先将熔化的生铁淋注于刃口,或将半熔融的生铁淋注于刃部擦而入之。然后加热至高温,入水淬之,则表面坚硬,内部柔韧,刚柔兼备,既利操持劳作,又可自行磨锐,耐磨耐用。”

皇帝当然知道此事。建极十年,陈德因为发明这种炼钢法,拿到了科学院七级研究员的身份,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还是汪太后坚持“兵者,国之大事”给了。

虽然授了官,但陈德这些年一直在唐山公司,一边继续研究,一边继续带徒弟,如今他的学生在几个公司都是技术骨干。

皇帝很满意,“三农”问题一直是朝廷的重中之重。如果农民手里有好的生产工具,能够增加粮食产量,自然天下就太平了;当即下令,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