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5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皇帝对发小的工作表示满意,当然他也就感兴趣的问题和刘机交换了意见。

皇帝隔岸观火,很多事情还没有明确的认知;但刘机接触实际的机会多得多,尤其在地方为官四年,深刻感受了民生疾苦。他就自己了解到的跟皇帝汇报,着重于改革给百姓带来的变化,包括税收少了,盐价低了,世道太平了,等等。

——刘机不傻,一路上皇帝会听到哪些杂音他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如果让皇帝因此动摇决心,那并不符合太后的初衷,更是大明不可承受之重。

皇帝若有所思,没有说话。

泰山在城外,距离不远。何况皇帝前往泰山是重大政治事件,浩浩荡荡,于路都有官民百姓伏地口称“万岁”;皇帝也很有兴致的朝人群挥手,下旨免当地田税一年,给七十岁以上老人赏赐,惹得百姓更加兴致高昂。

次日一早,帝后文武在泰山观日出,然后到碧霞元君祠拈香。

景泰三年,景帝为求嫡子,遣朝臣到泰山祭祀元君,次年果然得到麟儿,大喜之下,下旨重修昭真祠,并赐额“碧霞灵应宫”。于是民间纷纷传说碧霞元君能够保佑生子,是以四方百姓纷纷前来,甚至有抱着塑像哭泣,如同游子找到爹妈的。

如今帝后到昭真祠拈香,既是为了追崇先帝,推重皇帝自己是碧霞元君所赐,是真正的天命之子;同时,也是为了祈求元君早赐麟儿。

朝野上下都热切的盼望嫡子,皇帝想到于家和皇后不容易,也很配合。

下了山,皇帝身率文武大臣到岱庙拈香,祈祷大明江山永固。

第364章 张老汉的日子

下山已经不早,准备回泰安县歇一宿,明早赶路。

只是皇帝记着事,没有坐车,换了身衣服,转而骑马。

戴荃和礼亲王公锡、和亲王钟铉以及安国公于冕都劝皇帝要以安全为重,不能抛头露面。

皇帝道:“朕只是在车里憋得慌了,想松快松快。有这么多人跟着,怎么会有事?”

他是想微服私行亲身感受一下的,但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何况万乘至尊?他记得母后的吩咐,周围有太多人想朝他下手,不管是想取而代之的,是想扰动朝堂风云变色自己从中取利的,是想报仇雪恨的,还是单纯想离间他们母子关系的。

所以这么些日子以来,都严格遵守太祖制定的规矩,不仅身边随时侍卫林立,一应的饮食也格外在意;当然,明着说不许扰民,但是各地高度警戒,路线都是提前规划好的。皇帝到来前后,别说刀枪棍棒之类的不许上街,甚至在路边磕头也不许抬头仰望;召见士民百姓人等,不仅厂卫要提前调查是否可疑,觐见之前,还有内官专门检查。

但是憋得太久了,总是想出来亲眼看看,感受一下新鲜的空气,看一看真实的风俗民情。

皇帝策马扬鞭,只带着陈文伟等几个快马前行,也不按照既定的路线走,偏偏寻着小路跑。戴荃叫了声祖宗,也只得紧紧跟上了,卷起一阵烟尘,看后面的跟不上,落下一大截,感到一阵痛快。

跑了一程,觉得马乏了,看到远处一个老汉在自家院里汲水,皇帝看他们住着土坯房,上头盖着茅草,穿着粗布麻衣,甚至还有补丁,脸上都是沟壑,双手布满老茧,料想他们日子过得不算好,因此命戴荃招他们来问话,还先吩咐:“不要说是朕亲临。”

老汉看这一彪人马,都是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吓得连忙打发儿孙媳妇进屋去,自己这才整顿衣服前来拜见。

皇帝看得出,他在发抖。

他尽量挤出一个和善的表情:“我等是路过的客商,敢问老丈怎么称呼?这日子过得可好?”

老汉搽了搽汗,这才开口:“老汉姓张,今年七十有三啦。托太后皇帝的福,算是赶上了太平盛世,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

???!!!

皇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下了马,亲自到这家屋里查看,确定这老头儿不是在说胡话。

屋子里收拾的还算干净,只是院里还养着猪牛和鸡鸭鹅等各种家禽,遍地狼藉,实在不好下脚。

皇帝皱着眉头,尽管每年亲耕前,他都要先去查看牲口,但那庙里都收拾的整整齐齐,殿宇也高大,和这家农户自然是天渊之别。

老头儿却似乎打开了话匣子:“老汉父亲在日,家里还是有几十亩地的,结果有年当了粮长,填了亏空,就一年不如一年了。每年从头忙到尾,交完田税,就没剩下几个了。当时乡民好多熬不住,租种民田,甚至把地献给举人老爷,说租子没那么重。那时候我还年轻,气盛,不愿意,自家的地,怎么平白送给别人,倒要每年给他银子?哪知道这田税一年比一年重,赶上荒年,别说地卖给了老爷,便是草根树皮也没多的,两个女儿因为养不活被溺死,老二被一贯钱卖给城里李大户,大冬天的只能用茅草当被子暖身。好不容易熬了过来,没办法,地已经没了,只能去租地。可是举人老爷家的地也不好租,不仅有佃租,还得有孝敬,各种明目,也听不懂。老汉没办法,租了官田。没想到几年后,官田民田一个标准,税就那么多。当时大家都争着去租官田,还要给衙门塞钱才能租到;结果没租到的把事情捅出去,收钱的官被免了。朝廷专门除了律例:官田必须先给没有土地的租种,不能转租,也不许多租;为这事打了多少官司。就跟戏文里演的,胥吏要是敢多收,一告一个准儿!”“现在别的不说,过年总能吃上肉,就是天灾人祸的,朝廷也有赈济。老汉三个儿子,总生了十个孙子孙女,有三个害病死了,其他的都养大了,姑娘们出嫁了,孙子们也都开始干活。老二原先卖身为奴,后来太后免了贱籍,他和媳妇还在张大户家帮佣,好歹有些月钱,也不怕人打杀;大孙子在省城帮佣,说那里有什么图书馆,就是能看书的,不要钱。我们家世代都是庄稼汉,如果能出个读书人,那可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也不指望能读书做官,能认得几个字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