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6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想到宗泽墓也在镇江,命于冕带人前往拜祭。

骑上马,沿着当年刘备、孙权跑马的走马涧策马前行,在坡上驻马,看江风浩荡、白浪滔天,不由胸襟大开。

偏就在这时,有人影闪过,陈文伟大叫一声“护驾!”禁军慌忙追赶,于冕大叫:“护着圣驾!”

果然树丛里杀出几十个歹徒,直取皇帝,亏得禁军护卫左右,保护圣驾和王公重臣撤离,但也伤亡十数人。

皇帝闻报,自然大怒,命厂卫审问。原是镇江卫前来值守的军士中有个叫吴成的,是安南国的遗民,念念不忘复国;前天得到消息,皇帝要到北固山,于是串联一干亲朋党羽,提前埋伏在后山,准备伺机杀掉皇帝,引得明朝大乱,然后复国。

吴成被判了族诛,其他的乱臣贼子也死有余辜;镇江卫指挥使韩园以下,参加保卫工作的卫所领导全部问罪;同时通知各地,严密加强防范,护卫也要严格遴选。

到焦山碑林观赏了摩崖石刻。这些石刻环集焦山西侧峭壁,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自来名动江左,蜚声海内。

皇帝看到这些碑刻,有宋黄庭坚书,米芾临王羲之兰亭序禊帖,尤其《瘗鹤铭》,有草书圆劲之势,有汉隶瘦制之笔,又有篆书的筋脉,号称“书家冠冕”,大为赞叹:“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

当下命笔,亲自临摹一通。听镇江知府孙承德禀告说这里经年被水浪冲击,碑文常常崩坠江中,章纶建议重建宋朝的宝墨亭,将散落下来的碑刻陈列其中,以供观瞻。

皇帝点头,欣然赐名“宝墨轩”。

离开镇江,来到留都南京。

这是永乐十八年太宗皇帝迁都北京后,近六十年来,皇帝第一次莅临南京,南京方面自然是大动干戈,忙活一通。

南京紫禁城规格宏大。建文四年火灾后,太宗一边下令修建北京紫禁城,一边修葺南京紫禁城,此后一直住在南京,直到永乐十九年初一正式迁都;仁宗念念不忘迁都南京,下旨重新修葺南京皇城。他去世后,迁回南京随后被搁置,此后南京故宫鲜有修葺,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严重。尤其正统十四年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景泰年间内外交困,自然是没有力气修缮的;后来汪太后执政,她对南京紫禁城也没什么兴趣,没有提这一茬。

这回皇帝南下,驻跸南京。从年初开始,南京工部就开始对宫殿进行修葺整理,但谨身、华盖等殿重建是无论如何也来不及了。

当日升殿,听取南京各衙门的工作汇报。这些年朝廷缺官,南京各衙门都被抽的差不多,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真正的硬骨头,也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和朝廷拧着来的杠精。

听成国公朱仪汇报了这些年南京各方面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尤其是南京国家图书馆吸引了大量的士子,皇帝点头表示认可。

稍事歇息,十月初九日,正式前往孝陵祭拜;这是太宗迁都后,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由皇帝亲自前来祭奠太祖皇帝,自然礼节格外隆重。

除了王公大臣,还是只有皇后跟着去。皇帝也想让老祖宗见见玄孙媳妇,别的妃嫔就免了。

毕竟从小听太祖皇帝的经历长大,皇帝的头磕得格外虔诚,他在心里暗暗祝祷,希望太祖皇帝保佑,他能早日亲政;当然也希望大明文功武治,国运昌隆。

转头看锦鸾,也闭了眼虔诚的磕头,知道她必是求嗣,有些好笑,但也在心里加上一条:“希望太祖保佑,早获嫡子。”

祭祀完孝陵,还要去懿文太子陵祭祀了一番。懿文太子睿智儒雅、孝友敦厚,不仅父皇爱重,臣民归心,可惜英年早逝,连带一大群重臣名将未得善终;更可惜的是他的儿子朱允炆既没有继承他的睿智,也没继承他的敦厚,葬送了祖父苦心交给的江山,连累懿文太子一系也被打入另册。

懿文太子还有后人,就是建庶人和吴庶人,二十多年前被赦免。建庶人朱文圭出来不久就死了,也没留下后人;庶人文坍被封为辅国将军,娶妻生子,前些年也去世了,倒留下了个儿子遵铭。

遵铭如今已经十八岁,一直留在凤阳,前些年江南地区骚乱,有人想趁机拥戴他,事情没有成功,却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当时言官要求将他重新关押起来,汪舜华没有同意:“都这样了,何苦呢?”下旨让他去南京,给懿文太子守墓。

虽然是龙子凤孙,却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神采飞扬,反而畏畏缩缩的;皇帝和礼亲王公锡、和亲王钟铉等都在心里发出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