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7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主动承认太后当政,要求评价,并论述下一步朝廷的施政方向,是该顺着往下走,还是应该掉头?

皇帝到底怎么想的?

因为已经革了冠带,四人没有参加考试,呆愣在原地,怅然若失。

在童透等人懊悔不迭的时候,宫里也是乱成一团。

昨晚帝后回宫已经很晚,本来准备休息。贾淑妃看皇后闷闷不乐的,劝说她不过几个狂徒,不必放在心里;一边对皇帝说,那几个学子对皇后无礼,必须惩治。

皇帝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淑妃就说了:“昨晚妾等陪着皇后在舱房里赏月,皇后看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情不自禁,有感而发,没想到被几个轻薄之徒听见。”

皇帝想起来,他倒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皇后文采好,有感而发是人之常情;可恶的是几个书生,认得几个字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于是安慰锦鸾:“这是梓童文采好,惹得他们歆羡。几个闲浪子弟,不必放在心里。”

锦鸾低着头不说话,淑妃就说起那个吴渊念念叨叨的,不怀好意。

锦鸾低声道:“淑妃,不要说了。”

淑妃似乎回过神来:“不说了,不说了,是妾失言了。”

淑妃说的不那么明白,但足够让皇帝听懂了,尤其联系昨晚那四个人的言语,算是明白过来——那个吴渊听了皇后吟诗,居然有了不该有的想法,简直该死!

虽然谈不上深情厚谊,但毕竟是父皇苦心的安排,明媒正娶的皇后,居然被这种人肖想,联想到上回母后说封她为长公主的话,皇帝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因此直接传旨王玙进宫,从国子监的学风、士子的作风一路骂到世风,整整一刻钟,很有他妈的风采,最后点名童透等四人不谙礼法,枉读诗书,深负圣恩,革了功名,永不叙用。

本来想打一顿发配边疆甚至赐死,到底于冕劝说:“不知者不怪罪。”

王玙摸不着头脑,但是皇帝发了这样的大怒,他也不敢硬抗,只得低头认罪。

皇帝本来想亲自去国子监考教学问,但是前日已经去过了,如今再去,倒像是和个无知狂徒过不去,抬举他了。

如今国子监和秦淮河闹得乱哄哄的,各个衙门也是鸡飞狗跳。皇帝招来成国公朱仪和南京督察院——其实没几个人,再次唾沫横飞的大骂了一通,要求从严监管,若有违反禁令的,一律严办!

朱仪等人擦擦脑门上的汗,觉得皇帝越来越像宫里的那位。

事情闹得这样大,自然坊间说什么的都有。很快就有传说,皇帝携皇后夜游秦淮,没想到有登徒子见皇后美貌,出言不逊,恼了皇帝,这才发作了一场。

因为和事实相差不太远,似乎各方面都能找到对应的出处,因此这个说法很快流传开来。开头还只是皇后吟诗,后面越传越离奇,细节越来越丰富,什么月夜联句、皇帝吃醋、拿剑砍人、皇后拦驾之类的都跑了出来,说书的说的唾沫横飞,吃瓜群众听得津津有味,回头一问,哦,皇帝去秦淮都要把皇后带上,因为人家吟诗就要大发脾气,看来感情不错嘛。

皇帝也是人嘛。

吵吵闹闹的时候,传来好消息:皇帝亲自平反了一起冤假错案!

皇帝要录囚,当然不可能亲自到大牢去问你们有没有冤情,而是让随行的刑部官员翻看卷宗,是否有什么疑点;同时允许犯人和百姓喊冤。

很快就有民妇汪氏带着女儿为丈夫杨四喊冤:“民妇丈夫没有杀人!”关系到人命,自然是大事。

汪氏哭着说丈夫杨四是徽州府歙县的瓜农,家里种了几亩西瓜。今年六月底,丈夫拉着一车西瓜进城去卖,结果因为一个大瓜遭来县太爷,居然在园子里挖出一具尸体。县令就认定是杨四杀的,问成死罪。

当时汪氏一把鼻涕一把泪:“小妇人的丈夫世代种瓜,十里八乡都知道,他是有名的老实人,如何敢谋杀人?大老爷冤枉小人丈夫了。我们真的不知道死者是何人,为什么埋在我家瓜园之内,还请皇帝老爷为小人做主。”

杀人大案,前几个月就报到了南京,董方看了,确实可疑,把这件事禀告皇帝,皇帝皱着眉头:“既然尸体从他家园子里挖出,他自己也招认了,如今翻供,未必能信。”

董方奏道:“臣以为此案确有疑点:杨四虽然招供,但是始终没有说出作案的凶器在哪里。”

皇帝皱着眉头:“时隔多日,或许已经被他销毁了。”

董方奏道:“圣上顾虑极是。但还有一点:那杨四既然行凶杀人,又将尸体掩埋在自家园子里,就应该深埋地下,为什么所埋仅二尺呢?那地里结出了大瓜,为何不及早处理,避免遭人耳目,反而留着想要竞争瓜状元?还敢带着县令去瓜田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