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7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士大夫和江南才子的合流,造就了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的特点,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达到了戏曲表演的高境界。

如今的昆曲,不仅剧本多种多言,演出的场合也各式各样:家里、别墅里、草台乡间,甚至楼船上也能演昆曲;不仅女眷们喜欢外出观剧,甚至和男人一起看剧。大型演出中,万人齐声呐喊也不足为怪。

看着台上演出的最新剧目《清河公主》。改编自和亲王世子妃沈琼莲的同名小说。这部三年前刊刻的皇皇巨著,以晋惠帝之女清河公主跌宕起伏的人生为线索,再现了西晋由盛而衰的历史。气象宏大,人物鲜明,情节跌宕,语言优美,不仅和亲王世子赞不绝口,更引发抢购热潮,一时天下传抄,洛阳纸贵。

锦鸾对皇帝赞叹:“沈妃真不愧是才女,写得出这样的巨著,天家真是济济有人。”

皇帝点头:“我家有这样的才女,太祖皇帝在天有灵,该瞑目了。”

他沉吟了一下:“连金枝玉叶都颠沛流离,不知道当时的士民百姓,又是何等命运。”

他的目光飘远: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苏州稍事停留,前往江南省的省会松江府。当初到底是把江南省的治所定在淮安、扬州、苏州还是松江,朝廷上下很是争论了一阵;汪舜华也是犹豫不决,一边感叹江苏就是不一样,备选项这么多,换做其他省份,估计就一棵独苗,充其量花开并蒂。

最后定在松江,这里底蕴不及前面几个,但是经济发展不相上下,尤其占据海运的优势,未来潜力无限。

因为已经基本走遍了江南省,该汇报的江南省的领导们也早就跟皇帝汇报了;这回皇帝除了视察农业和织造业,主要去看了上海港,这是天下第二的进出港口,仅次于广州。

因为朝廷的鼓励,松江府提前迎来了繁盛时代;尤其是经过十年前徐贯的治理,水患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实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繁盛。

皇帝早就听说过“衣被天下”,如今亲眼见到,才知道所谓“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绝不是虚妄。

历史上的松江,在弘治时期,每年贡献赋税八十万,仅上海一县达十六万;如今,这个数字直接翻倍。

松江府是重要的粮食产地。白粳、薄稻贡献朝廷、皇室;除此之外,谷物品种就有五十余种之多,其中播种期最短的六十日稻,三月种,五月熟;质量最佳的箭子稻,粒长而细,色白味甘;糯稻品种繁多,都是酿酒上品。

松江既是水乡,又多旱地。因地制宜,豆类作物也不少。皇帝听知府李恒介绍:“南园地最贵,民间莳葱薤于盆盎之中,植竹木于宅舍之侧,在郊桑麻,在水菱藕。几乎把每寸土地,都充分利用起来,生产出了大批粮食。”

近些年来,朝廷在江南地区推广双季稻。虽然晚稻口感并不如早稻,产量也差不多少一半,但于百姓来说,已然是不小的收入了。因此,在建极初年试种成功后,百姓相继开始种植双季稻。

按照户部的估算,如今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大约为1.6石;而松江府亩产最高2.5石,平均2石左右。官府在册的垦田约600万亩,每年出产水稻1200万石,这还不包括春花作物的产量,也就是是指小麦与豆类等作物;而按照当时的说法,“春花之利居半。”

手里有粮才能心里不慌,没有什么比粮食安全更重要。皇帝看着稻田里立秋前才插种的秧苗此时一片青碧,不由想起那句民谣“苏湖熟,天下足。”

汪舜华执政以后,放宽了对人丁的限制,农民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尤其棉花方格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单产翻倍,农民的热情被完全激发了。目下仅上海县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接近150万亩。除了官办的纺织工厂,民间家家都纺纱织布,每天民间织出的布匹,就以万计;市场交易高达千万匹。这里的纺织品,产品精美,品种繁多,花样新颖,冠于全国,驰名中外。

李诞不无自得的夸耀:“棉布天下都有,但织造就属松江。”

皇帝看着松江府目不暇接的牙行和商贾,堆积如山的货物和来来往往的商人,想到史书中有关汉唐盛世以及宋朝富庶的描述,似乎不遑多让。

这样的地方,皇帝是要好好看看的。

松江府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作物的栽培技术有重大进步,使作物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先进行“外延式开发”,即建造规模较大的圩田,圩田中间还有河渠、池塘和不少的荒地。然后逐步进行“内涵式开发”,消除“内部边疆”,实行干田化,把一个个大圩分成众多小圩。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大圩内尚存的荒地,而且能够有效地排出农田积水,使之干燥化,不仅有利于水稻种植,还能面种植冬季旱地作物,使得水旱轮作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