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7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江南是朝廷赋税重点,朝廷上下高度关注。建极改元,单宇被派到杭州担任知府。他历史上在知县任上去世。他带领百姓兴建了捍海塘,筑海盐堤岸二千三百丈。西湖水旧可溉诸县田四十六万顷,当时堙塞过半,他请求疏浚,设防置闸,以利灌溉。——历史上这些是御史杨瑄的功劳。

不管怎么样,单宇政绩卓然,进按察副使,不过他年事已高,加上过度操劳,在建极五年完成土地改革后在任上去世。

提前被派往浙江担任按察副使的御史杨瑄,在积极推进土地改革的同时,同样把目光停留在钱塘江堤上。

杨瑄字廷献,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刚直有节。历史上,在修筑捍海塘的时候,杨瑄吸取前朝的经验,将海塘由原先的直立式改为斜坡式,能够更有效地抵御海潮,这回被单宇抢了功劳——主要这是王安石的发明,作为著名改革家,在这个时代正在接受赞扬。

但仍然不够。

当时朝廷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浙江地方的财政更是形势喜人。因此,杨瑄对海塘的修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陂陀塘“用石斜甃,岁久仄压,内向势也”,稳定性差;他发现元朝修筑海塘时,建成杭州路海塘、盐官海塘和上虞海塘。前两次用的是“石囤木柜”旧法,后一次用的是“纵横错置”的叠石法,打桩很深,塘基础比较巩固。

于是,他改作重力式桩基石塘,“下施木桩,上加以石,纵叠于外,横叠于内,外渐收缩,以杀潮势,内则上下齐直厚筑以土,以防侧倒。石塘下阔一丈五尺,上阔一丈,高一丈八尺。土塘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二尺。每一丈用木桩六十三根、石一百九十五块。”这种桩基筑塘法增大了承载力,解决了上部结构沉陷断裂等问题,抗冲刷能力也大为提高,成为塘工技术发展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杨瑄在宁波试点推行纵横叠砌之法筑造样塘,大获成功。

杨瑄进按察御史,协助沐琮完成西湖整治之后,继续修堤大业,可惜天不假年,建极十年积劳成疾去世。

接替他继续进行治水大业的李熙,久在江南为官,悉心研究水利,又把“外纵内横”叠砌法改为“纵横交错”砌法,“有一纵一横,有二纵二横,下阔上缩,内齐而外陂”,要求每块石料尺寸一致,琢磨平整。这样砌筑紧密,整体稳定性大为增强。次年秋潮大作,泛滥百里,旧塘几乎全部塌损,而李熙所筑的二十丈纵横交错的石塘却巍然独存,形势隆固。

李熙因为治水有功,进布政使,仍然负责海塘工作。他系统总结前人筑塘的经验教训,认为海塘易圮的原因是“塘根浮浅”“外疏中空”。他精心研究塘基处理和条石纵横叠砌方法,在海盐首创筑五纵五横鱼鳞石塘,取得成效。

如今,皇帝亲自来到海盐县,看这里的海塘在浪潮的冲刷下岿然不动。

但决心仍然是不好下的,因为这种海塘的造价实在太高。

修筑鱼鳞石塘,全部用整齐的长方形条石,呈“T”形,自下而上顺次叠砌。每块条石之间用最具粘性的糯稻米打浆、灌砌,再用铁锔扣榫;石塘顶部使用铁锭扣锁,防止松脱;塘身后加帮土墩护塘。这样的塘,从侧面看塘身,层次排列如同鱼鳞,整齐美观且坚固。因此被称为“鱼鳞石塘”。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规模较大的修筑工程有十三四次。每一丈需8000两白银;而在现在,加上人工费,更不会便宜。

如今皇帝听取了浙江省的汇报,查看了历年损失尤其伤亡记录,总算下定决心,将钱塘江北岸受涌潮威胁最大的地区,改建成鱼鳞石塘;以后逐步推广。

次年,鱼鳞石塘正式动工,前后历史近三十年。朝廷建立了系统的规章制度,一大批优秀的水利专家来到这里,探索改良,耗资过亿,重建浙西海塘,兴建钱塘江近海以南和长江近海以南海塘,其他沿海险要地段,也相继修建了鱼鳞石塘;其中仅崇明岛,就兴建了一条长达100多里的石堤。

巍峨壮观、规模浩大的鱼鳞石塘由此提前屹立在海岸线上,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十一月初,到栖霞岭祭了岳飞,再次让安国公陪皇后祭了于谦,即便起驾返京。

临行前,陈伟呈上了运河南端新桥的设计图纸,这里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

皇帝很满意,赐名“拱辰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