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81)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如遇断

第375章 共话当年(上)

十二月十九日,銮驾回到北京。

端亲王子埅和荣亲王见泓率领朝臣出城迎接。

先去天寿山祭祖,然后回宫拜见母后。

小半年不见,汪舜华看儿子精神还好,也就把心放下来了。

她的手摸着儿子的脸:“黑了,瘦了,倒是更精神了。”

皇帝看着母亲两鬓染霜,手上也起了茧,不知怎么得几乎掉泪,母后:“臣不孝,让您担心了。”

汪舜华有点惊讶,但更多的是欣慰。

皇帝回宫已经很不早,汪舜华叮嘱儿子:“你舟车劳顿,先回宫歇着;明儿一早接受群臣朝贺,咱们再慢慢说话。”

皇帝告退,临走时,朝她深深地作揖。

第二天,举行了大朝会,接受朝贺。

回到本仁殿,皇帝破天荒和母亲说了很久的话,详细汇报了此次南巡的经过和见闻;虽然汪舜华早就已经得到消息。

不全是夸耀天下富足太平景象,也不全是揭露贪腐横行民不聊生;而是肯定了这些年来的发展成果,指出了存在的种种问题:天灾依然严重,尤其是黄河治理、海塘治理仍然任重道远;百姓终日劳作却只能勉强温饱,富商巨贾却一掷千金;商业繁荣,很多农民开始逐利,动摇农业主体地位;士子好发议论,流于空谈;地方军队腐化堕落、战斗力低下等等。

他甚至说到民间流传的笑话:“正统末年,隐皇帝、王振、喜宁一起落水,谁会得救?”“大明”。

“有个老头不小心掉进河里,大喊救命;岸边人来人往,可没人理他。于是他急中生智,大喊:‘王振是奸臣!’立刻就被捞起来送衙门了。”

“景泰初,瓦剌战败退军,世宗皇帝献俘阅兵。被俘的有乱党、麓川军、瓦剌军,后面跟着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厉害。汪皇后问:‘怎么这两个人比瓦剌军还可怕?他们是谁?’世宗说:‘是太上皇和王振。’”

“建极初年,于谦启奏:‘太后,我朝已经实现了大同。’太后问:‘何谓大同?’于谦答:‘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太后不解;于谦说:‘士绅各取所需,百姓各尽所能。’”

“地狱有个规矩,谁在人间害了人,被害人的血将淹此人。玉帝到地府视察,发现血只浸到王振的腿。责问阎王问到:‘他害死这么多人,怎么血只及腿呢?王振回答:‘因为我站在隐皇帝的肩上!’”

有的是多年前的笑话,有的是新近的。

皇帝说的爽朗,汪舜华也笑出声来,果然,苏联笑话永不过时。

当年土地清理,难免得罪士绅阶层,光编童谣是不够的,自己那点文采想要流传开简直痴人说梦,礼部翰林院乐府那帮人也别指望了,曲高和寡都是小事,别整出高级黑低级红就有乐子了。

于是把东厂提督找来:“你们去各地侦察民情,顺便到茶楼酒肆说几个故事。”

东厂锦衣卫和各级官员回京觐见,自然也会提到风俗民情,也因此这些笑话越传越广,几乎街知巷闻,当然传着传着,难免主角的名字换了;皇帝从前也听说了,没当回事,如今却觉得有意思了。

末了,还是说了句:“以前在宫里,常听人非议母后擅改祖制;这次回去看了,听了,才知道母后真的了不起。这些年国力强盛了,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了。——臣总算明白,临行前母后为什么要让儿臣多到市井坊间、田间地头去看看。”

皇帝不是一个感性的人,要他说出这样的话,实在不容易。

汪舜华静静地看着儿子,等他说完了,终于露出笑容:“说得好,你这次出巡,是用了心的,母后欣慰你看到了这些。”

皇帝看着母亲:“母后?”

汪舜华道:“还记得出发前母后跟你说的话吗?这江山早晚是要交换给你的。你是大明的掌舵人,一定要清楚底数,才能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这么些年来,汪舜华和皇帝第一次进行了谈心谈话。

说来好笑,这是她每年都要和重臣做的,却从没有和儿子静下心来谈过;所以有时候她会想,不怪儿子怨恨她。

那天,汪舜华说了很多,从成婚开始,到如何辅佐世宗扳倒隐帝——这些皇帝都是知道的;但是知道事件的过程和谋划的过程那是两回事。

皇帝实在没有想到,要除掉伯父那样丧师辱国的败类,居然也要花费如此多的心力。

汪舜华摇头:“你想的和你父亲一样简单。如今回头想,隐帝就是堪比宋高宗的昏君,可是当时大家只会想他是好的,只是被王振带坏了,王振死了,那个好皇帝就会回来——他君临天下十五年,宫里宫外、朝廷上下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要让他们背弃旧主,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