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8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皇帝满不在乎:“那就杀了他,难道那些人还敢造反不成?”

汪舜华一叹:“可是你父皇不那么想,那毕竟是他亲哥哥。”

皇帝道:“父皇就是太重感情了。”

汪舜华道:“你父亲重感情,有时候不见得是好事,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坏事。”

这么些年了,她始终忘不了那天景帝的眼神。如果他心肠再狠一点,再果决一点,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她了。

皇帝不知道这些事,汪舜华也不想让他知道。只是说:“如果当时先帝狠下了决心,除掉了隐帝,下面未必会服气,除非连他几个儿子一起杀了,否则等他一撒手,搞不好趁着主幼国疑,为旧主报仇;即便他们憋着不搞事,后来改革的时候,也必然拿着这个大做文章。”

皇帝不说话了。

汪舜华说这件事,并不是炫耀当年计谋的高明,而是要告诉他一件事:“这世上能克敌制胜的从来不是阴谋,而是阳谋。阴谋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可以防备;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无迹可寻,无法破解。当年对付你伯父,不是靠阴谋诡计,而是和他当面锣对面鼓的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可用,人心必用。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关乎盛衰兴替,关乎生死存亡。你身为皇帝,主宰天下,一定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身份和使命,维护最广大的人群的利益;或者说泽披天下苍生,才能长远。”

这话在后代是说烂了的,但皇帝听得很认真,他想到了于路上看到的百姓,有光鲜的,也有穷苦的;有相貌英俊的,也有丑秽不堪入目的;有才气出众舌灿莲花的,也有笨嘴拙舌连话都说不清楚的;有学富五车锦绣文章的,也有祖宗八代都不识字扁担倒了不知是个一的;有老实本分到挖自家黑历史的,也有一肚子花花肠子甚至满腹坏水的。

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大明的臣民,他的子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他在文华殿念书的时候,老师们最多提到的。

这也是他在群臣奏疏中最多看到的。

如今,汪舜华则告诉他:“这句话应该是帝王行为的准则,但是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士农工商四民这谁都知道,但是一直以来,朝廷的政策真的是惠及到每个阶层的百姓吗?该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的惠及到百姓?”

这是汪舜华第一次系统的总结和反思改革。

她跟皇帝谈到她接手的这份家业,谈到了她的蓝图和路线图;也谈到了当时的思路和举措。

皇帝简直不知道,要有这么多的铺陈,难道不是圣旨一出,莫敢不从吗?

汪舜华笑:“如果天下的事,都这么简单就好了。——你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来就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一切;甚至还没懂事,就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就好在名分早定,名正言顺,他年一旦亲政,就可以顺利接手整个朝廷,没有任何人敢出来挑战你的权威;坏就坏在你太高高在上,天生就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凡事皆有自主,就可能视臣民如同草芥,甚至一心追求高大的事业而忘记了百姓的生计。这是有前车之鉴的,不去说秦始皇隋炀帝这样的,也不去说唐高宗唐玄宗这样的,这都太久远了。你伯父就是如此。你能说他不聪明吗?至少没人认为他是个傻子;你能说他凶残暴虐吗?好像也没什么像样的事迹。他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以自我为中心,只记得自己的身份,却忘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只想着建功立业,却不知道兵者国之大事,轻率出征,以为凭借自己的身份就可以吓退敌军,建立不世之功业,结果全军覆没,自己落得被俘的下场;如果这个时候,他能壮烈殉国,也不失为一条汉子,可是他呢?居然率敌叩关,置祖宗社稷、天下臣民于不顾!我岂不知道蝼蚁尚且贪生?可他不是蝼蚁,是口含天宪的皇帝,他的一句话,可以兴邦,可以丧邦。就这时候了,还不知醒悟,还要怀念王振,就因为王振跟了他多年,就可以枉顾他给国家带来的惨烈后果;就因为于谦、郭登等人曾经拒他于门下,就不管他们是社稷功臣,心心念念必欲处之而后快,这哪里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

“再往前说,建文帝能骗取太祖皇帝信任,宁可舍弃自己亲儿子也要把皇位传给他,他难道是个傻子吗?辅佐他的黄子澄、方孝孺、铁铉都是饱读诗书,一身正气,又能说就是奸臣吗?怎么那么大的家业,就守了四年?还是说削藩从根子上就是错的?都不是,就是太迷信权力,以为凭借皇帝的身份,就可以枉顾祖宗家法,枉顾世道人心,一意孤行。太祖尸骨未寒,就直接拿人儿子开刀,也不讲究方式方法,直接不给人活路。——你想想,这样的人,即便拥有九五之尊的身份,下面真的会服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