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8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别的不说,卫所能设什么好学校,能找什么好老师?朝廷取士的名额摆在那里,有几个能考中?不过认得几个字,有个念头罢了。”

“你刚才也说,如今士兵羡慕民人的生活。别说按照岳家军的标准来算,如今光是口粮、草料光是这几项,军屯就已经捉襟见肘;战马采买、武器装备,火器的铸造、保养、子弹,哪样不是钱?都是要朝廷调拨的!一旦有战事,粮草运输、犒军赏钱,又该是多少?前些年为什么能够连战连捷?朝廷要严肃军纪,但是一旦出征,缴获的敌军粮草、甚至查抄的不法大户的家资,都充作军费,造册之后,将佐可以先取用部分给赏的!以战养战,否则朝廷的后勤跟得上?至于其中有没有无辜的花花草草,谁知道?不过没有在中原杀良冒功,我也不想过问,免得寒了三军将士的心意,可是若不约束,只怕在当地四面树敌,难以久持。”

“我岂不知道军士在前方抛头颅洒热血,回来也只能勉强温饱。可能怎么办?单说军衣,每年四套不多吧?每人给绢四匹,每年就是八百万匹;要不涨点月钱?每人每月只涨一石,一年2400万,加上损耗,3000万打不住,问问户部拿得出来吗?”

皇帝搽了把汗。

“我倒是想过,如今军人识字的多,让他们到一定年限,但有子弟能接班的,就让他自己转为民,可以自己找差事,也可以朝廷安置,但凡通过考试的,就到地方衙门当差;有品级的将官,还可以转任文职。只是这样一来,朝廷上的反对声不说,军队流出的人多,流进的人少,只怕光有军屯不够,还要募兵,这又该是多少钱?”

“这是没有改的,已经改到位的,就没有问题吗?你说有士绅告状,胥吏刁难索贿、欺压百姓。可你要知道,现在的胥吏和官员一样,都是任职回避,不在本县当差,人地两生,也没什么依仗。他们若没手段,能从士绅手里收到税?还是能扛住当地的豪强?不让人扣个帽子押到北京问罪,就算本事了!要么和当地联姻,融入进去;要么互相结亲,抱团取暖。这时候,朝廷不仅要给他们撑腰,还要给他们前景,差事办得好的吏员也能做官,甚至能做一方诸侯乃至入职中枢,他们才会动起来;否则得过且过混日子,不好吗?想想为什么这些年工商税增长得那么快?那是和当地官吏的奖金挂钩的!”

皇帝叹气。

“我当年跟群臣说,农业这篇文章,从农业上入手,只是落了下成。我知道你身边有的是人骂我,骂我牝鸡司晨、骂我乱祖宗法度,我不想做好人、做女中尧舜?你知道,每亩地就只能产这么多,朝廷要田赋,地主要租子,农民还要不要过日子?所以你能拿走多少?如今,中原地区每年光是衙役的俸禄就是5000万石;你今年南巡,减免了接驾地区的田赋,但这些衙役也是要吃饭的!富裕地区的,有工商税还可以自己兜着,本就勉强收支相抵甚至入不敷出的,还不是只有从周边调!更别说,水利、俸禄、军费,哪一样不是钱?如果现在还算太平盛世,都只有寅吃卯粮,那么将来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朝廷还要不要过日子?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声,让子孙没法过日子!我是亲妈,不是后母!”

皇帝突然觉得喉咙被堵住了:“母后,我……。”

第378章 治水君臣

年底了,事情多,汪舜华和皇帝一起参加的活动也多。

所有人都注意到,太后和皇帝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各说各话,而是认真讨论事情,即便皇帝原本不赞成,听阁臣解释,倒也同意了;汪太后也是笑盈盈的。

母子一片和乐。

汪舜华笑得很开怀。那日跟皇帝说了很多,也争论了很多,从水利入手,认真分析民生和财政问题,然后介绍改革的措施和步骤,当然,还有可能引发的问题。

皇帝纵使不完全赞成某些具体做法,但总算承认:改革方向是对的,而且干得不错,确实达到了“三个有利于”的目的,有效的解决了“三民”问题。

对政治家来说,没有什么比事业后继有人更值得欣慰。

回到宫里,汪舜华下旨,即日起皇帝开始亲理户部和工部。

虽然不像礼部那样全部托付,但从此以后,户部和工部所有工作直接向皇帝汇报,皇帝不决,再报太后最后定夺。

没有人会忽略这件事的重要性。

这是太后还政至关重要的一步。

自然也就没有人再怀疑太后还政的诚意,包括皇帝,大家都相信:太后确实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着想,希望把一个锦绣江山交给儿子,也希望把一个成熟的帝王交给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