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894)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女作家们的书卖的好。这些作品大多由春晖出版社出版。这是当年永安长公主在京的时候创办的,开始主要出版文学社成员的作品,后来商业化,一些宗室成员、朝廷重臣也把作品拿到这里,因为这里的书最容易得到汪太后的关注,自然最容易拿到爵位;永安长公主离开京后,汪舜华委派得力的女官继续主持全面工作。

因为靠山强大,所以在题材、体裁上都很大胆,当然运作也很正规。

因为销售量最重要体现到纳税额上。广大士子突然发现,女作家们的销售量居然不逊色于大部分男作家;能够胜过她们的,数来数去也就程敏政、李东阳,最多加上倪岳、姚茂良等几个人,商良臣和林翰都还逊了一筹,丘浚的小说——嗯,能够回本就不错了。

除了昆曲,另外一种戏剧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话剧。汪舜华倡导了这么些年,终归还是有些成效——当然倡导是一回事,根本原因还是目前的文盲率实在太高。让没受过教育的贩夫走卒去看典雅的昆曲,显然有点强人所难。

因此,汪舜华极力倡导话剧。最初作家们反应平平,毕竟太下里巴人,没格调;戏曲小说虽然也不上台面,好歹能彰显一下文才。

汪舜华不放弃,她亲自督促程敏政、李莹把自己的作品改成话剧,还反复商量台本,亲自观看彩排,提出修改意见,而后允许话剧班子打着“奉旨演戏”的幌子,一时间戏班子闻风而动,专门到乐府学习表演,争取拿到演出资格证;不仅如此,还把话剧作为英华奖的评选表彰范围。

指挥棒动起来,不管是想袭爵的、想成名的还是想赚钱的,脑子也就动起来;这年头卖方市场,市场上有了,从朝廷重臣到市井小民的观众群也就开始接受,尤其以前不看戏的底层百姓热情高涨——终于有看得懂的了,而且还是太后盖章认定的,多么荣耀啊!

因为门槛低,自然收获了不少粉丝。有买卖就会有杀害,不对,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市场需求这么大,自然戏班子也会闻风而动,排演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其中粗制滥造的不少,但总还有几个像模像样甚至精品佳作。包括一系列反应土地改革、市井民情的小故事,经过戏班子的演绎,再到乐府乃至翰林院的提炼,产生了好几个精品,

其中就有庆成王的故事蓝本——其中当然有汪舜华的功劳,毕竟《白毛女》之类的不是白看的;当然这年头不能寄望红军,只能盼着朝廷的清官前来扫黑除恶,其实也很符合群众的期待,其中就包括当年林聪收拾孔家的故事。孔家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当了反面典型,想不轰动都不行,当然龙虎山的张家也跑不了;此外还有聪明秀才收拾坏衙内之类的故事。

戏曲的活跃带动了出版业的繁荣,反过来,小说的蓬勃发展又给戏曲注入了活力。瑞亲王撰述历代通俗演义,其中多少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多少有名的没名的剧作家都选择去那里找灵感;反过来,又一大堆断代史、传奇故事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这些年来,投身小说戏曲创作的名流显贵不在少数,除了程敏政、李东阳、倪岳等殿堂重臣兼文坛宗匠,以及一批闺阁名媛。一些宗室也把文学创作当成捷径。没办法,考封的通过率太低,科学大家也整不明白,就这个看上去还够得着。

如今老朱家文坛第一人自非瑞亲王申鈘莫属,但别人也不会让他专美。

拔得头筹的是周王系,朱橚庶六子永宁靖僖王建极九年去世,他在位六十四年,他的儿子子场当时年近四十,因为庶出,只能袭镇国将军。

子场不放弃。周王系家风好,子场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他勤奋好学。河南地处中原,历代故事甚多;尤其是永宁王系所在的永宁县,也就是后来的洛宁县,是洛阳的属县。

子场在永宁县生活了近四十年,熟谙历朝典故,就以武后怒贬牡丹为题材撰写了《牡丹》,传诵一时。

汪舜华自然知道这个典故,觉得有点好笑——唐朝施行两京制,长安是西京,洛阳为东都,移植到洛阳,怎么也不算贬谪吧?

不过这是自古的民间传说,也没人较真。

子没有得偿所愿,也不放弃,取材大历才子韩翃的典故,撰写了十二幕戏《章台柳》,记叙诗人韩翃与妻柳氏的悲欢聚散,反映了安史之乱给普通人带来的伤痛。甫一上演,即引发热议;斩获当年的英华戏曲奖,入职文林馆,并顺利晋级永宁王。一时朝野侧目,宗室更是弹冠相庆,欢喜无限。

此后子场再接再厉,继续文学创作,竟成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