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0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现在还只是淮安、扬州、镇江、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估计过不了多久,天南地北的小吃店都会挂上皇帝“赞不绝口”的招牌,皇帝没去过也不要紧,你们可以搞连锁店嘛!可以衣锦还乡支持家乡发展嘛!实在不济就送进宫里得到皇帝的称赞——这也当是皇帝为旅游和饮食行业做贡献了。

建极皇帝很忙。

-_-||,想得太远了。

戏曲热闹起来,某些声音也就低了下去。

今年邹干退二线,倪谦去世,内阁一下子少了两名干将,必须补上;刑部尚书陆瑜年过七十,体弱多病,退为集贤院学士;兵部左侍郎滕昭积劳成疾,卧病不起;由此吏部、兵部、刑部主官全部出缺,都是个要命的事。

汪舜华和皇帝会同群臣商量,商辂以下,李秉、章纶、杨守陈依次进位为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左侍郎丘浚升弘义阁大学士,礼部右侍郎徐溥进体仁阁大学士。

丘浚是改革派健将,徐溥侍奉皇帝读书多年,性格凝重,爱惜人才。

右都御史王恕转吏部尚书,礼部左侍郎刘珝转吏部右侍郎。

户部右侍郎陈俊转左,南京户部左侍郎李敏接替他的职务。

左右通政罗伦、倪岳为礼部左右侍郎,去年李东阳外放了朝鲜右参政。

漕运总督王竑任兵部尚书,吏部右侍郎马文升、陕西左布政使余子俊为左右侍郎。

刑部左侍郎董方升尚书,他此番跟随皇帝南下,平反了几起冤案,皇帝大是赞叹。右副都御史何乔新转左侍郎。

工部倒还都是王复、徐贯、李端三张老脸。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么多高级官员调整,相应的下面也要补缺;而且要考虑平稳交接,改革的、中立的、保守的都要有;朝堂上的该提拔、转任的要动,曾经在詹事府侍奉过皇帝的也要考虑。

皇帝前些年安心读书,对朝臣还不够了解,偏偏吏部尚书是新换的。好在左侍郎尹旻在吏部多年,熟悉情况。他跟皇帝推荐人物,官员的经历、性格、特长无不熟谙于兄,说的头头是道。

皇帝很是嘉许。

汪舜华没有想到,高压锅不但能引发事故,还能引发战争。

设立了青海都司,中央也就进一步加强了对整个青藏地区的管理。

此前对西藏主要采取设置羁縻性质的都司、卫所等军政机构,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官员,受册封者定期、定员、定道、定制的进京朝贡模式。当时先后册封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作为地区行政首脑,又册封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作为宗教领袖,都赐银印,每年或每两年朝贡。

建极三年,出于节省用度的考虑,下旨乌思藏番僧三年一贡,而且随从不要超过百人,国师以下不许贡。

建极七年,内部基本消停了,在规范马政、准备青海开发的时候,汪舜华也把目光看向了西藏。

明朝对青藏地区“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统治是相当成功的。朝廷没有花费太大的代价,就维持了三百年安定的局面;在当前的形势下,大量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也就没有必要。

经过太宗时期的大册封,西藏地区该封的、能封的都封了,涵盖了整个藏区的萨迦派和噶举派的噶玛、帕竹、止贡等支派,如今只要继承就好。

只是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要严格恪守“输马作赋”制度,并且进一步降低了标准。以前是“三千户则三户共出马一匹,四千户则四户共出马一匹”,现在规定每五户共出马一匹;然后千户以上,才能设千户所;万户以上,才能设万户所;其他的行都指挥使司、宣慰司也必须直接和户口挂钩,避免冒赏——按照太祖留下的制度,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下设若干行都指挥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等地方行政机构,他们互不统属,由中央统一任命,事无大小,均可启奏“大明文殊皇帝”;以下指挥使、同知、通判、千户、百户等官职都准予世袭,只是需要经过皇帝的批准。

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中央统一任命才行。

当然以前已经设立的各级机构就不动,但是如果土赋交不够,朝廷就不给授官;不授官职就不能到北京朝觐,也不能参与茶马互市。

想搞走私?朝廷刚摘了一大堆走私分子的脑袋呢!

汪舜华很清楚,堵不如疏。官方垄断的巨额利润,促使一批又一批的贪腐分子和商人瞅准这个商机,不顾禁令搞走私;藏区首领有了更多的货源,对朝廷官方的马市可有可无,自然朝廷必须要多出好几倍的茶叶,才能换取所需的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