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2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皇帝亲自召集此番入京朝贺的西藏土司和番僧,反复商讨,呈上了章程,大致有五:

一是明确青海、西藏、四川三省藏区的范围。西宁等府循汉俗,其他地区从藏俗。

二是驻军。朝廷派遣三千人马,前后藏各驻1000名,江孜驻500名,定日驻500名,前藏由驻拉萨游击统辖,日喀则、江孜、定日由日喀则都司统辖。

三是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所有地方官员以至活佛,无论大小都得服从驻藏大臣。

四藏区管理原则。土官治土民,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官员和僧官的品级、选任都要明确。土官要经过北京考试,除非犯法被夺职,否则任职终身。僧官你们要转世,可以,但是也要考试合格才行。朝廷改崇福寺为法源寺,专向西藏、景泰等省高级僧侣传授戒法。

五是差徭标准,肯定没办法执行,但可以用来削人。

皇帝很高兴,拿着这东西来见汪舜华。汪舜华记得当年乾隆制定了三十来条,毕竟是第一步,跨出去了就好,很爽快的同意了,只是加了一条:“他们的那些僧官都要转世,万一同时有几个孩子出生,该怎么好?”

皇帝一怔,摩挲着下巴:“母后顾虑周全,臣倒是没有想过。”

汪舜华道:“我看,就以你的名义,赐给他们一个金瓶,供奉在布达拉宫。凡有番僧转世,确定灵童,就由驻藏大臣汇聚各派高僧,将几个孩子的名字写于纸上,放入瓶中,由驻藏大臣捻取,捻着就算。”

说得好听,就是抓阄。

皇帝很高兴:“母后吩咐的事,如此一来,就免得他们互相串联作弊。”

尽管制度不同,但人性相通。藏区信奉转世,但指着刚出生的孩子说他上辈子是高僧,估计比赵高高不到哪里去;还不是几个实权家族相互指认,然后养作傀儡。

既然朝廷要册封你,你就必须也只能为朝廷所用!灵童必须由朝廷来确定,确定后送到指定的寺庙学习,考试通过后才能坐床,这样相互牵制,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想了想,汪舜华又加了一句:“还要加一条:僧官不论品级,若犯十恶,必须夺职,不许转世。”

皇帝称是。

第392章 和钟

明年又是会试之年,临近年底,大批学子云集京师。

此刻,跟随皇帝到天坛祭天的宗室文武听着新编订的乐舞,看着新铸成的编钟,同样挺直了胸脯——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在弋阳王奠壏的亲自督造下,终于成功铸成一套大型编钟,虽然不及曾侯乙编钟的逆天,但胜过以前太多。

——明朝自然有编钟,但一直以来君臣都不满意;当然他们不满意的不只是乐器,而是整个乐歌制度。

太祖建国初年,曾经制定了宴飨制度。当时殿中韶乐,其词出于教坊俳优,多乖雅道;十二月乐歌,按月律以奏;进膳、迎膳等曲,都用乐府、小令、杂剧,流俗喧哓,淫哇不逞。太祖很不满意。永乐十八年,北京郊庙成,太宗更定宴飨乐舞。奏曲肤浅,舞曲益下俚。

景泰元年,助教刘翔上书:“请敕儒臣推演道德教化之意,君臣相与之乐,作为诗章,协以律吕,以振励风教,备一代盛典。”

只是当时国家多事,景帝实在没精力在这上面花功夫。

建极改元,广求直言,礼乐制度就被提出来了。以前皇帝亲耕耤田,教坊司用杂剧伴奏,中间有狎语,大家也就一笑;但是现在太后当家,再不整肃,太后没脸,朝廷也颜面尽失。

因此,建极元年,礼部尚书薛瑄上奏:“御殿受朝,典礼至大,而殿中中和韶乐委之神乐观乐舞生,亵神明,伤大体。望敕廷臣议,岳渎等祭,当以缙绅从事;中和韶乐,择民间子弟肆习,年久则量授职事。”

詹事府詹事邹干也指出:“高皇帝命儒臣考定八音,修造乐器,参定乐章。其登歌之词,多自裁定。但历今百余年,不复校正,音律舛讹,应该厘正;且太常官恐不能当制造乐器、协调音律之任。”

汪舜华想到大宴时的伴奏,比后代的“擦掉一切陪你睡”高不到哪里去,以前没当回事,现在估计真就成了笑话。

于是行文各地,有臣工及山林有精晓音律者,礼送京师;这才有了后来的乐府。

建极二年,朝廷在百忙之中更定了乐章,严禁筋斗百戏之类掺杂期间,由翰林院会同各部门重新编订歌曲。虽然辞章带着陈旧的酸腐气,但好歹能摆上台面了,反正这种乐曲讲究的就是堂皇正大、不功不过。

只是汪舜华对着乐器很不满意——别的不说,就那编钟,不知道被曾侯乙编钟甩出多少条街:太宗皇帝铸造的也就16枚;曾侯乙编钟可是65枚!数量说明不了什么,关键是一钟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