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2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搞清楚了这个原理,实验仍然是漫长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动用国内最顶尖的专家、最尖端的设备,花费5年时间,耗资百万元才复制出3套,可想而知其中的艰难。

而现在,专家们以前的经验用处有限,先进的检测设备完全没有,一切只能靠摸索。

直到次年底,弋阳王二度进京,听说了这事,奏请过来观看。

老朱家的基因很强大,或者说宁王系家传渊源,弋阳王的哥哥宁王就是音乐奇才,他自己也精通乐律。弄清了原理后,又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磋磨,终于在建极九年秋天,做出了第一个符合要求的双音钟。

汪舜华知道双音钟研究成功,很是高兴,让他们带进宫来,亲自试了,非常满意;看了图纸,更是高兴,下令接着铸造,要做成一套音律齐全、气势宏伟的编钟。

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后面的事情就顺利多了。经过前后十八年的努力,终于在今年十月,做出了全套编钟。一共37件,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7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2组12件钮钟,中下两层5组共14件甬钟,外加1枚镈钟。钟架为铜木结构,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编钟上同样用错金铭文标注音律。

编钟是乐器,更是礼器。按照周礼,天子的编钟乐悬是“宫悬”,也就是四面悬;诸侯的编钟是三面的“轩悬”。曾侯乙虽然使用了九鼎八簋,但在编钟使用上并没有僭越,老老实实的轩悬,只是把两面拉直做成曲尺形而已;皇帝是天子,理所应当的使用宫悬。

这时候的工部尚书已经是王复。他知道编钟的地位和意义,并不敢丝毫怠慢。汪舜华知道全套编钟铸成,很是高兴,让人搬进宫里。

汪舜华还在感叹刚铸成的编钟真的是光华夺目,皇帝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如此庄重肃穆,精美壮观——这才是真正的皇家气度!这才是泱泱中华的风范!

没有成功复制出全套曾侯乙编钟,汪舜华的心里很是遗憾;但君臣不会这样想,因为这已经超出预计太多了,尤其全套双音钟,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也代表着明朝冶炼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听着编钟悠悠然然、清清灵灵的声音,皇帝身心顿爽,陡生一种无来无往,独步天地,溶入上苍的神异之感;尤其是编钟和编磬一起奏响,形成“金声玉振”的宏大效果,让君臣通体舒泰。

皇帝大喜过望,赐名“和钟”,并赐铭文:天高高,海滔滔,国泰民康,万年永保。弋阳王拿到了世袭罔替的资格,参与编钟铸造的官员工匠也受到了奖赏。

听着这恢弘庄重的曲调,文臣们默默颔首:这才是华夏正音嘛!

第393章 永康

但此时的汪舜华,心情却很糟糕。

刚接到永康长公主的家书,不习惯怀德省的气候,想要回北京。

都去怀德省五六年了,怎么这会儿提出回京了?

汪舜华心里诧异,宣送信的内官进宫,一问才知道,小两口正在闹别扭,而且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

永康长公主自从嫁进魏国公府,不久远赴清宁省,虽然年龄差了好几岁,但打小定下的婚事,又盼望了多年,正值茂龄,男俊女俏,自然恩爱非常。南下途中,永康不服水土,徐俌衣不解带,精心照料,永康十分眷念。后来同游西湖,永宁孑然一身,丈夫远在天边,又因梅夫人去世落落寡欢,免不得对景伤情;永安和张懋已是老夫老妻,诗词唱和配合默契,却比不得小两口如胶似漆,恨不得时刻腻在一块儿;加上徐俌比张懋年轻几岁,英姿洒落、文武双全,永康自然倾心。

只是到了清宁省后,一切都不同了。清宁省新定,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情多,徐俌身为总督,责无旁贷。和李定关上门商量了两天,初步了解情况,这才召集属官开会,研究地区形势、确定治理方案;会晤当地土司,宣达朝廷抚慰的意思,虽然这些人之前都已经到北京去表过忠心了,如今自己到人家的地头,也该拜拜码头;还要研究屯田水利的事;此外,有造反的、劫道的,要征剿;还有各种相互串联的、抗税的、作奸犯科的,要处置。

总之,沐琮很忙;永康长公主也很忙,要兴建养济院,即便收养的人不多,也要昭示朝廷的德意。永康往常秀过不少,但还是第一次主持这样的大工程,沐琮又忙,把官员家眷照过来一起商量,总算把事情搞定;然后还要去烧香拜佛、入乡随俗,要取得当地百姓的认同,同时,还要广树中原神祗,逐步以夏变夷。她是瑶池圣母的干女儿,更是汪太后的亲女儿,清宁省是以汪太后寝宫命名的,所以塑了一堆王母娘娘和清宁女神的像。当然现在用钱的地方多,还得省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