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26)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如今汪舜华和皇帝商量:“襄陵王这些年建功立业,为国戍边,着实辛苦。我看,就进封为韩王吧。”

当年把人得罪得太狠,如今有出色的,还是要给点待遇,别真让人戳脊梁骨。

皇帝犹豫了一下,同意了,难得宗室中有这么个杰出的人物,自己脸上也有光彩。

朱范址被册封为韩王,自然光耀门楣。范址的爷爷就是韩宪王朱松,不必另行追封;他的父亲被追封为韩庄王。

旨意一下,宗室们自然是拍手称快,弹冠相庆;回家检视子孙,有哪些能读书的,朝夕督促功课;哪些能从戎的,送去军队打磨。搞科研写小说之类的要么搞不懂,要么觉得不入流,就这两样堂堂正正,该是太祖子孙做的。

正热闹的时候,后宫传来消息,贾淑妃生下皇八子,皇帝摆手,表示知道了。

汪舜华看到儿子的作态,叹了口气:“淑妃连生三个孩子,是有功之臣;如今又得了皇子,是好事情,你去瞧瞧他们母子。”

皇帝点头,随即去了,不过内官回报,皇上并未在宫里停留太久,看了看,劝慰了几句,颁下赏赐,就去看奏疏了;倒是皇后多陪了一会儿,只是语气也平淡的很,例行公事罢了。

皇八子被定名为祐樬,一应的洗礼都按照规矩来;对比刚刚陆华妃生下的皇七子祐枢,总觉得气氛不够热烈。

宫里宫外都瞧出来了,淑妃失宠了。

汪舜华拨弄着茶杯,心里感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那个叫吴渊的太学生是个典型的书生,有书生的傲骨,也有书生的天真。当然他还不敢奢想国母,只是把当日的梦幻诉诸文字,写自己酒后逢仙女,两情欢洽,到底是一枕清梦云云。

本是唐宋传奇里惯用的题材,谁都没当回事;但是当谣言说那个仙女就是当朝皇后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

事情闹得大,皇帝心里不痛快:明明当时在场的人不多,怎么就闹得沸沸扬扬——难道是有人想损害自己的名声?秦淮河又不是什么好地方;但是一想,母后是最重规矩、最重名声的,何况又关系到锦鸾,她怎么也不可能这样做;那是其他什么人想攻击皇后、打倒于家、进而攻击母后的用人甚至改革?

怀了这样的想法,命锦衣卫火速破案。

当天随驾左右的人不少,但是皇帝的耳目也多,很快就查出来:是淑妃指使内官外出采买的时候传出去的。

锦衣卫指挥使朱骥是皇后的姑父,自然很是卖力。当时在场的人不多,他和于冕反复商讨,加强排查,终于把人揪出来——主要是在南京散布谣言,内官的特点又很明显。

圣驾还没有出南京,就抓住了始作俑者,却没有牵连到淑妃,她脱簪请罪,说自己没有管束好下人,罪该万死。

很巧,当天第一个捅到皇帝面前的,也是淑妃。

淑妃生了二子一女,也算宠妃,皇帝没有多想,把惹事的内官杖毙了,也就是了。

南京城的消息暂时按了下去,皇帝在南京的活动很多,每天都有新闻;只是回京之后,祐杰、祐相相继夭折,祐枟距离太子,一步之遥。

淑妃心急如焚,不惜铤而走险,旧事重提;她算计着别人,别人也算计她。

汪舜华也听说了这件事。锦鸾为此请罪,汪舜华很不在意:“长孙皇后尚有‘出众风流旧有名’的佳句,对景感怀,吟诗作赋有什么问题?我只恨自己写不出来呢。”

只是发生了这样的事,锦鸾并不觉得脸上光彩;她又掌管六宫。南京城的消息传播开,她就想到底谁在作怪,很快就想到了淑妃。

淑妃的心思很好猜。皇长子祐析虽然说是神童,但三岁不能说话,母亲又不得宠,皇帝懒得理会;次子祐杰没什么存在感;三子祐相,皇帝喜欢,太后不待见;接下来就是淑妃的老四祐枟,聪明俊秀,颇得圣上青眼。如果皇后失德,皇帝废后,以太后的性子,大概也是不允许董贵妃上位的,那时候最有可能上位的就是躲在董贵妃之后的淑妃。

因此,皇后加强了对内官宫女的管理,趁着年底放宫女的功夫撤换了不少人手;如今知道淑妃借着女眷入宫的机会面授机宜,很是恼怒。于是在贾家人在酒楼上造谣的功夫,当场被锦衣卫拿下。

连续被同一道门槛绊倒两次,皇帝并不认为这是巧合。平时争宠斗艳都可以忍受,甚至乐在其中,偏偏传播这等暧昧之词,祸及中宫,是决不能容忍的。

只是毕竟是内宫传出去的,淑妃又怀孕,不能定罪,否则就真是授人以柄了。

虽然淑妃连育三子,但只能止步妃位,贵妃的头衔,只有等去世以后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