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3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皇帝一想,也是,虽然也是抄书,但是现编和现抄还是不一样的;万一好的没抄,抄了一堆不入流的,岂不让人家笑话;何况以后还要萃选,以供日常阅览,更要精华中的精华。

当时点头:“母后所言极是。光是能臣干吏还不行,还必须得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年龄也不能太大,否则吃不消。”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杨守陈为文学馆总裁,皇帝亲自找他谈话——他实在想不明白这有什么必要,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只是母后吩咐了,也就应承了。

放着内阁首辅做不成跑去编书,杨守陈要说乐意肯定不全是真话,但也没有太多的怨念——实在因为这是名留青史的文化工程,能够做总负责人,不比司马光解缙差到哪里去。

内阁一口气空了四个位子,补缺是个大工程。

皇帝自然对詹事府的官员亲切,但也知道他们的品级还不够,尤其周洪谟、徐琼等人一直在中央机关,缺乏地方历练——太后最看重的程敏政、李东阳、倪岳等才俊可都到地方去了,甚至去的还是新省!——刚刚定了倪岳去怀德作布政使,罗伦则去了清宁省作宣政使,杨一清也准备外放去陕西,从知府开始。

虽有亲疏远近,但毕竟都是自己的臣僚,不好太过分;尤其有李显的前例,努力一碗水端平,给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希望。于是同意吏部尚书王恕、兵部尚书王竑、左都御史项忠入阁。

皇帝答应的痛快,汪舜华不能不给面子,于是让詹事周洪谟入阁,他也曾经多次出京办差,对民情倒也不陌生。

吏部左侍郎尹旻升尚书,右侍郎刘珝转左,詹事府丞谢文祥晋升右侍郎;兵部同理,马文升晋升尚书,余子俊转左,詹事府丞韩文晋升右侍郎;江西按察使闵圭回京担任刑部左侍郎,景泰提刑使杨继宗担任右侍郎;左都御史由秦紘接任,刑部左侍郎何乔新升右都御史。

皇帝这回是真的感动了,除了谢文祥、韩文多年侍奉在他身边,尹旻等人确实有干才之外,闵圭、杨继宗、秦紘等人都是当年因为谏言太后早日还政皇帝被赶到地方的,虽然美其名曰“锻炼”“磨砺”,但他就是认定这是母后在驱逐自己的势力,如今一想,确实是母后的用人之道,并不是区别对待。

至于同时上言的钟同、廖庄等人死于外地,当时朝野流言蜚语不断,但天下幅员辽阔,北方苦寒,南方则多瘴气,容易滋生疟疾等疾病,尽管朝廷想了很多办法,但仍然不能彻底禁绝,这些年来,已经有很多官员倒在任上。

这一想,更觉得母亲可亲,于是主动提出,让程敏政任礼部尚书——礼部现在已经有两个尚书,夏时正负责部里事务,赵昂则负责《永乐大典》誊抄,诗文全集上马,夏时正也是要前往主持的。

汪舜华点头同意,程敏政这回早早被推到风口浪尖,沉稳了很多,平时闭门自守,杜绝宾客,这回办完了差事,就老实回河间守孝——当时夺情不得已,回来了就必须守孝,倒是不担心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想了想:“让李东阳也回来吧。王竑马上也要七十了。”

皇帝称是。

丘浚今年六十,徐溥才五十四,有十来年的时间,到时候程敏政、李东阳等也已经成熟了,可以作为辅弼重臣了。

今年殿试以后,汪舜华认为皇帝选人得当,让他负责后续的官员安排和考核,皇帝很是意外——人事权有多重要,他很清楚;因此很用心,朝野上下也都认为办的不错——废话,这时候谁敢说皇帝的不对?

如今敲定了重臣的名单,更加放心,也觉得皇帝确实长大了成熟了,于是汪舜华下旨,以后官员任用,先报皇帝裁决,有不决者,上报处置。

皇帝怔了一下,群臣也相互看了一眼。

汪太后把吏部职权交了出去,意味着以后六部都要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已经实现亲政。

更让大家意外的是,汪太后下旨:皇帝年已长成,聪明睿哲,见事明敏,博通庶务,至今以后,军国大事,皆报皇帝裁决,有不决者,方上报处置。

皇帝很是意外,到底谦让了两句:“母后,儿臣年少,尚需母后扶持。”

汪舜华笑道:“你不小了,快三十了,正是干事之年。读了许多书,见了许多事,母后又扶持你走过了这么一程,你该学着独自料理朝政了。什么时候你真的能独挡了,母后就真的该回宫颐养天年了。”

她看着儿子,发出一声笑:“母后也老了,如果现在站到你父皇面前,恐怕他都认不出我来了——我早晚是要去见他的,而只有你真正君临天下,我才能闭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