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3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十月初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再一次来到天津港,看旌旗猎猎、长风浩荡,看惊涛拍岸、汪洋恣肆,令人胸襟大开。

船还在海上,礼亲王和于冕带着众人远远地叩头,口称“吾皇万岁”。

等到船停稳了,众人下船,皇帝忙快步上前扶起他:“快起来。”

他仔细打量着诚泳:“回来就好,我和母后都盼着你们回来呢。”

诚泳道:“劳太后圣上惦记,臣等幸不辱命。”

皇帝说了声好。随诚泳等登船,看着此番带回来的物件,听着诚泳等此番所见所闻,实在畅快。

当天晚上,皇帝赐宴,犒赏大小将士;休息一晚,明日启程,次日抵京。

汪舜华和皇后带着留守的臣工出城迎接,后面跟着数十万看热闹的百姓,大家热切的议论:“原来一直往东走真的能绕回来,大地真的是个球。”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另外一种声音在渐渐弥散:“这些年有多少人声称从大地的另外一端回来了,结果呢?说不定是太后等不及了,故意做的套,礼世子在外海转了一圈,就偷偷去了南洋,算计着日子,就回来了。”

便有人驳斥:“不会不会,几百条船,上万人呢,怎么偷偷去?”

“几百条船在茫茫大海上算个屁啊!”

“你怎能出如此粗鄙之语!”

第400章 海外(下)

所有的怀疑,在诚泳取出压箱底的宝贝的那一刻烟消云散,那就是从海外得到的各种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

事实上,也正是这些作物,驱使船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先行返国,另一部分继续前进。

因为这些作物太珍贵了,如果继续往前走,日久年深,能否返国不得而知,那么恐怕将留下永远的遗憾。

船队的航海图以及地图——当然只有大致轮廓和重要物产,虽然比例感人,好歹有大致的纬度了;在沿途经过的岛屿、高山上刻石宣誓主权的拓本、土壤,在印加国绘制的星象图,甚至还有库斯科的地图和风俗画,比《清明上河图》自然是差的远,但也称得上栩栩如生。

那真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如果说这些都可以造假,那么印加国的物产,让在场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

汪舜华是例外,因为在后世太常见了:藜麦、玉米和土豆。

拿着已经晒干的玉米棒子和已经发青的土豆,汪舜华吸了吸鼻子:尽管曾经无数次在梦中想过,却还是不敢奢求。

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诚泳拿出图册,详细介绍这三种作物的情况:“这种麦子是当地人的主食,有红黑白三色,生长在高山上,耐旱、耐寒,亩产能得两石。”

两石?这已经接近江南水稻的产量了!

群臣瞬间兴奋起来:高山地区不宜耕种,因此需要大量调入粮食,如果这种粮食真的能够试种成功,哪怕水土差异,只能亩产一石,也可以极大缓解粮食压力了!

棒子同样耐旱、耐寒、耐贫瘠,亩产也不过两石,不过深得当地人的推崇。

倒是土豆,诚泳的脸色明显有点不自然:“这东西同样种植在山里,对环境要求不高,产量很不错。”

有多不错?

不错到能驱使他改变计划提前返国;但这话诚泳没有说,汪舜华寻思着:“是怕说得太高,结果种出来没有这么高,反而被治个欺君之罪?”

有了这三样东西,此行的真假毋庸置疑。

汪舜华脸不红心不跳的赐了名字;但此刻君臣的目光聚焦在另外一样东西上,这也是朝廷如今急切渴求的:金鸡纳霜,治疗疟疾的神药。

长途跋涉,很多将士患上了疟疾,包括诚意伯刘禄;他刚觐见了印加就患病不起。当军医束手无策的时候,刚刚学会造纸的土人却告诉他们:他们这里有一种神树,可以治疗这种疾病。这种树生在高山上,四季常绿,高矮不等,远远望去,红一层绿一层,互相交迭,红的是嫩叶,绿的是老叶,夏季开白色小花,种子很小。把树皮剥下,晾干后研成粉,就可以治病。

随行的军医吴成怎么也不相信:“天下有什么药能比咱们的锅子更有效?这些都是化外的蛮夷,他们的话怎么能当真?万一这药有毒怎么办?”

诚泳犹豫不定,倒是承业劝他:“这疟疾从来就不好治,这些年有多少人是死于这病?与其坐而待毙,倒不如死马当作活马医,反正也不会更糟了!”

诚泳犹豫不定,先在其他人身上试验。奇怪的是,几个本已经奄奄待毙的病人,服药后第二天便脱离危险。诚泳很惊讶,还不放心,于是服用一半剂量。晚上,高烧退了,后来几天也不错,但还有低烧。土人告诉他,这是因为服用剂量不足,于是加大了剂量,终于退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