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55)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刘据:其实我是奉家父的命而来。承您的盛情,送了玉米红薯,前日又送了藜麦粥。家父特命我前来拜谢……

世宗:(*/ω\*)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第406章 归去(中)

事情这样定下来,皇帝命群臣商量新的年号,同时给汪舜华上徽号。

皇帝尊母后为皇太后,谓之“上尊号”;在尊号上再加褒美之词,谓之“上徽号”。唐朝以后,上徽号之风大盛,唐玄宗先后曾加六次,从四字加至十四字;后来愈演愈烈,唐宣宗尊号十八字,宋神宗尊号为二十字,明太祖达二十一字,成为谥号。

这已经是君臣第五次提出要为汪舜华上徽号了。

建极十六年,皇帝大婚,群臣上言皇太后辅佐皇帝有功,当上尊号,不过是提醒太后,拿着尊号可以回宫养老了,汪舜华当然拒绝了,说:“吾德薄,配不上这样的字号。”事情不了了之。

次年,明朝大军在西北、南方同时大捷,群臣再次提出上徽号:“今天下荡平,皆赖太后功德所致。应加尊号,以彰功德。”

汪舜华批复:“所奏称天下荡平,皆吾一人功德所致,此言不实,所奏无益。如今取胜,乃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将士用力。若遂侈然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赉,实可耻也。”

尤其北方平定,群臣上言:“今北方殄灭,后患尽除;海宇宁谧,天下乂安。当此盛世,太后功德巍巍,自古圣君所不逮,理宜恭上尊号。”

这一回气势更加浩大,皇帝也欣然应允。

汪舜华知道这一回出自真诚的多,但还是没有接受:“自土木之变以来,将士疲劳,民生困苦,疮痍未复,喘息未苏。虽兵戈乍戢,疆宇初平,国家纪纲正宜整顿,地方元气正宜培养,何敢宴然自处,以为太平无事,受纳尊称。”

同时告诫群臣:“顷虽贼乱削平,地方底定,而民困未苏,疮痍未起。君臣之间,正宜各加修省,息兵养民,布宣教化,务以廉洁为本,用致太平。独念数年之中,水旱频仍,灾异叠现。每一轸念,甚歉于怀。若大小臣工人人廉洁,俾生民得所,风俗淳厚,教化振兴,天下共享太平之福,虽不上尊号,令名实多,如一切政治不能修举,则上尊号何益?吾断不受此虚名也!”

这都是群臣往日最爱说的,如今被汪舜华拿来说了,不知道是什么心情。

去年诚泳等归来,君臣一而再、再而三地奏请上徽号,汪舜华则回答得斩钉截铁:“我意已定,决不允受。如受之,则前言为虚矣。其上尊号之事,断不可行,此乃我实意,非粉饰之词。自今以往,君臣各宜洗心涤虑,砥节励行,休养苍黎,培复元气。尔等悉谕吾意,不必再行陈请。”

此番又提,皇帝答应的很爽快:“母后神功圣德,超越千古,非加上尊号,无以慰朕及臣民仰戴之愿。”

汪舜华知道他说的诚心诚意,到底没有答应:“我这人,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因为我知道,做了这么多事,要想在历史书上留个好名字,太难了。加上尊号乃相沿陋习,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以欺不学之君。治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宜民而已,何必矜张粉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没有尊号,却都是千古帝王;唐玄宗没有上尊号的时候,颇称英明,一旦上了尊号,反而不知道该怎样做皇帝了。我希望你能以平易之道,图久安长治,不要烦扰多事。”

皇帝只好称赞:“母后再四拒绝尊号,谦让弥坚,至德益广。”

汪舜华看儿子失落,不忍负他一片好心,但也要说:“我是觉得唐以后世风浮华不实。汉朝只有寥寥数位君主有庙号,连汉景帝都没有;谥号更是一加再加,长的估计只有礼部官员才能记住,反而要用庙号来称呼。玩这种文字游戏,很没有必要。什么时候恢复了古风,祖有功宗有德,只有有功于社稷才能享有庙号才好,也省得以后还要被迁出祖庙;甚至谥号也不要太长,记不住写那么长有什么意思?把世上所有的好词都堆砌到一起,就能证明这皇帝真是好皇帝了?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皇帝默默听了,称是:“臣就和群臣商量。”

汪舜华没有再听政,皇帝反而愈加恭谨,陪着她去太庙祭祀先帝。

皇帝很担心汪舜华提个“要穿戴衮冕”之类的要求,好在她没有。

不仅没有,甚至连禁军和厂卫的权力都交出来了。

既然要大局已定,必须交权,就彻底一点,免得下面为难,皇帝自己也犯嘀咕,让别有用心的说三道四。

从太庙出来,母子俩去登八达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