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56)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不到长城非好汉。

八达岭自来山峦层叠,地势险峻,素称“京北第一屏障”;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居庸关。

但此刻能见到的长城,远没有后代的巍峨壮丽。因为后代见到的八达岭长城,是弘治十八年才开始大规模修筑的。

此时的八达岭,除了战国秦汉遗迹,还有国初徐达筑关制塞的遗存。

仲春时节,长城内外,山峦叠嶂,万物萌发,壮美可观;看雄关漫道,怀古之幽思,油然而生。

皇帝环顾四周,赞叹之余,不能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北方虽然平定,也采取了一些管控措施,但还是远远不够的。马背上的民族总是如此,一茬没一茬起,朝廷实力有限,虽然给北方冠了个“宣政司”的名头,实际统治力量比南方各省都不如。

可以想见,未来的岁月,北方即便烽燧不惊,也不是完全一片祥和,而是暗流涌动,等到新的势力崛起或者朝廷势弱,就是他们再次南下的时候。

北京靠近前线,虽然外城建设已经完工,但京师的安全,北方地区的安稳,不能只寄希望于北京外城。

而这里,就是天然的的关口。

天色还早,山风很大,吹得旌旗招展、衣袖翻飞,汪舜华头上的珠钗交缠在一起。

站在隘口,看着风烟散尽,红日初升,汪舜华问皇帝:“你说这风景美不美?”

皇帝不知道母后的想法,但还是说:“美。”

汪舜华笑:“是啊,江山大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她没有看皇帝,嗓音清亮:“从你站立的地方往北,是草原、荒漠、雪地;往西,是黄土高原,是漫漫戈壁,是神山雪岭;往南,是华北平原、是江南水乡、是百越之地;往东,跨过浩渺的太平洋,是物华天宝地广人稀的美洲。”

“在你亲政之前数年,大明铁蹄东征西讨、南下北上,终于横扫天下,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在你出生前三年,你的父皇为了保全社稷毅然决然和瓦剌军马决战于京城九门之外;在你出生前二十年,大明正处于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巅峰;在你出生前八十五年,徐达奉命北征,占领了元朝大都,时隔五百年,幽燕之地终于重归华夏,北地百姓复见汉官威仪。在此之前,这片土地已经经历了周秦汉唐不知道多少个朝代的盛衰更替。”

“这就是今天的大明,是你的大明,你的帝国。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帝国,一个人文底蕴无比深厚的帝国;一个无比强盛的帝国,一个麻烦不知其数的帝国。万里山河,亿兆生灵,都归于你。你怎么样,它便怎么样;你是什么,它便是什么。你磊落,它便光明正大;你奋发,它便朝气蓬勃;你包容,它便兼收并蓄。你的气质决定它的气质,你的心态决定它的命运。”

“当年我垂帘听政的时候,提出了‘三民问题’,这二十七年来,我兢兢业业、夙兴夜寐的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解决了,北方平定了,南方纳入版图了;百姓负担减轻了,新的物种引进了;文化昌明了,科技发展了。”

“但这就算大功告成了吗?不见得。天下一统,但是生死对头成为一家人,曾经的血海深仇就这么容易弥合吗?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不通就这么容易教化吗?疆域广大、交通不便,地方就真的能够轻而易举治理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控制方式?真以为关税就能卡主各地土司的脖子?那是政治清明、军事强盛的时候,他走不了后门,只能走前门。”

“赋税是减轻了,但那是多少人的前程甚至生命强行压下去的;一旦有所松动,有多少人就蠢蠢欲动的涨租子搞土地兼并!物种是引进了,但还要试种,还要推广。以后人口增长了,粮食够不够吃,土地够不够耕种,多余的人口能做什么事才能养家糊口?”

“文化是发展了,戏曲小说轰轰烈烈的,可那都是给自己看的,凑个热闹,图个喜庆,真说教化万方,浸润人心,那是笑话呢;至于火器、纺织业等等,工具是改进了,但是离朝廷需要,还差得远呢。”

“我曾经说过,要把一个花团锦绣的太平江山交给你。如今,江山只能算太平,还算不上锦绣;可即便再过二十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仍然不可懈怠。”

“不要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命运给你所有的馈赠,都已经标好了价码,你在享受的同时,必然会为此付出代价。”

“你看到了华戎同轨,却也应该知道人心未附,土官势力强大,目下只是畏惧我军威势,贪图免税便利,不得以暂时称臣。要想以夏变夷,改土归流,任重道远,其中甚至挫折,甚至会有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