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8)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万寿圣节马上就要到了,不仅脱脱不花派人来,朝鲜国王李祹也派了人来,要赐宴,要赏赐。

当然景帝更关注的还是边防,下令直隶苏、松等府及浙江等布政司造盔甲九十余万,以给边用。

然后,他就正式提到了于谦、杨洪、罗亨信、郭登另外还有石亨的封赏问题。杨洪、石亨进侯,封于谦、罗亨信、郭登为伯,均给世券,让礼部拟定名号。

罗亨信在宣府,郭登在大同;杨洪还好,本就在意料之中,石亨喜形于色。于谦是真的呆了,昨天他还出班推辞少保的官衔,怎么今天又说到封伯爵?这和三品进一品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好吗?

群臣也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为什么突然提到这一茬。

于谦马上站出来推辞,景帝微笑着听他说完了,递给他一纸诗笺。

于谦不明所以,展开看时,却是一首诗。

字只能说能看,但那首诗却吸引了他的目光。

于谦心里隐隐有了答案,但还是要推辞,景帝这才开口,汪妃托我给你带句话:现在不是高风亮节的时候。否则,功盖天下者而不赏,堪让世人寒心。

虽说后宫不能干政,但是他并不排斥树立妻子贤妻的形象。毕竟明君贤后,才能相得益彰。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太祖和马皇后、太宗和徐皇后都堪称千秋佳话,仁宗的张皇后,同样以自己的贤能,为朝廷撑起了一片天。

他看着于谦,爱卿可记得,当年子贡重金赎回鲁国人质,却拒绝赏赐,孔子批评了他,你不在乎这些钱,可那些想赎人却又不富裕的人,就不敢也不愿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相反,子路救了落水儿童并接受了对方的一头牛,孔子表扬了他。因为大家看到了行善事会有回报,会使更多的人行善。这就是移风易俗。

于谦乃是圣人门徒,这样的典故如何不知?他低下头。

选人用人关乎治乱兴衰、人心向背,朕岂不知?当日王振当朝,卖官鬻爵,党同伐异,以致朝纲败坏,群小作恶;要想报仇雪恨,迎回圣驾,必须收拾世道人心,重振朝纲,这不仅需要惩恶,更要扬善。爱卿乃是此番定乱第一功臣,又忠心耿耿,一心为国,这样的忠臣良将朕不用,又该用谁?若是立下了这样的旷世奇功,都不能得到封赏,那么群臣怎么相信朕赏罚分明,而努力建功立业,襄助朕躬共同创业?天下英豪又如何能够入我麾下?

景帝的口气有点语重心长,古人千金买骨,所以群贤毕至;朕若连眼前的栋梁之臣都视若无睹,又如何能招纳天下英才?爱卿当以国事为重,幸勿推辞。

于谦一呆,众臣已经齐声颂扬圣上圣明;于谦只得跪下,叩谢圣恩。

景帝扶起于谦,伯爵不足以表彰爱卿此番扭转乾坤之功,然而国家多事,今后烦劳爱卿之处甚多,只好暂时委屈了爱卿;待爱卿功成身退之日,朕自有嘉奖。爱卿当深查朕意,克勤克俭,无怠无荒,弘济重大之艰,永隆雍熙之治。

于谦真的被感动了,纵使他完全不在意名利爵位,但皇帝的这份信赖和嘱托,足以让他感激涕零:圣上知遇之恩,臣虽万死,难报万一。

景帝双手托住他想下拜的身躯,不要说死,朕要的是你一如既往,忠心谋国。

于谦到底慎重了下跪,叩首。

景帝扶起他,面向群臣,朕虽不敏,也知君负天下之大任,必合天下之众谋,而后能成莫大之功,建不世之业。从古以来,未有不谋而成者也。往者,太监王振以藻饰太平为名,遣小人陈友等招致北虏连年进马,因此探知中国虚实,远来寇边。振素不习边务,又不纳群言,轻导乘舆远出,以挑祸衅;迩者猾虏,又假以送驾为由,深越关隘,直抵京师。朕每每念及,未尝不痛哭流涕者也。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我堂堂中国无人?朕欲建中兴赫赫之功,上慰祖宗,下安黎庶,端在斯时矣。卿等宜悉朕意,殚乃心力,必廉必勤必公,不许自求安闲。

群臣伏地称万岁。

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群臣对这位临时赶鸭子上架的新皇帝还是很有好感的,别的不论,铲除了王振余党,又能听进去谏言,这就是莫大的安慰了;本来还担心他坐稳龙椅以后,就开始骄奢淫逸,不图报仇雪耻,如今可算是放心了。连刘定之的表情也欢快了很多。

接下来,对民间自发奋起杀敌的官民百姓要奖励,牺牲的军官要抚恤并安排袭职,甘肃屯堡军士逃入城,没有住的地方,就毁肃王旧府为营房来安置;重申禁止私屠耕牛。

此外,还要严格上朝纪律:臣下有恭敬恐惧之心,朝廷礼仪自然严肃。比闻群臣入朝,多行私揖跪拜礼,甚者三五成群,高谈嬉笑,略无忌惮。此恭敬之心何在?守卫官军例必辰时换直,欲彼此相识,以辨奸伪;乃今于五鼓未朝时,即纷然排拥出入,甚至杂以贩鬻者,此恐惧之心何在?其榜谕皇城四门,自今俱宜遵祖宗法,敢仍故违者,纠仪巡视御史及鸿胪寺官举之,重罪不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