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82)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皇帝不知道这些,只是跟汪舜华感叹:“当时在费宏和伦文叙之间犹豫不定,想到费宏虽然有个官居贵州参议的伯父,到底只是普通仕宦人家出身;伦文叙虽然出身平寒,目下却有个官居弘义阁大学士的岳父,为了平息物议,选了费宏做状元。”

汪舜华心里叹了一声,伦文叙出身平寒,科第之路绝不会比费宏轻松。

但是那又如何呢?人家只看得到你现在是阁臣的乘龙快婿。

到底是优秀才成为乘龙快婿,还是成为乘龙快婿才优秀,天知道。

琼林宴后,荣亲王和齐亲王启程就国。

汪舜华和皇帝亲自送他们出海。不知怎么,明明前方道路艰险,但荣亲王和齐亲王都是意气风发的模样。

两人慎重其事的接过剑印,语调铿锵的表态要为朝廷教化万方、永葆海疆太平安康。

直到风帆消失在天尽头,汪舜华还是没有动;皇帝唤了一声,没答应,给她披上一件披风:“母后,海边风大,咱们该回去了。”

汪舜华点头,到底回过头,却只有滔天的海浪了。

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此生的最后一面。

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明朝的诗文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文人们写出不少气象宏大、足以流传的诗篇。

但此刻,汪舜华想到的还是李太白的那首《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回到宫里,汪舜华大病了一场,休息了整整一个月。

毕竟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

有件事,不能再拖了。

自己终归是要离去,甚至苦心培养的皇帝也终究会有老去的一天。如何让后代君臣明白自己的想法,在面临新的问题时找到破解问题的答案?

光靠六十岁退位是远远不够的,明朝多少皇帝都没活到六十岁;何况活到六十的被迫退位,人家会感激你吗?

不要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今是需要后世的人知道我的想法。

汪舜华想到了曾经学过的理论,嗯,光上党课是不行了,还要有系统的理论。

当然不可能全文默写,有那本事早去中央党校了;但是可以有大致的框架,告诉他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变化的,所以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以民为本、强国富民。

不用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但观点要鲜明、意义要深刻,这样百十年后有的是人来给你注解、帮你阐述。

毕竟写书的人永远没有出题的人想得多。

书的名字就叫《清宁絮语》,包含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干。

行了,其实就是前世今生两辈子理论知识的总结和提炼,包括中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的发展脉络;当然必须要结合大明的实际。

毕竟,太后也没办法革自己的命。

是否易姓改号,要看皇帝的发挥;但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却是历史的必然,但即便如此,过程中也必然面临艰难险阻,哪怕工业社会到来以后,也不能说就是万事大吉。

此外,还可以描绘一下未来具体的宏伟蓝图,那时候应该有怎样的技术、百姓如何生活、国家怎么治理、太平如何维护。

如果是小说,应该比《西游记》更加炫酷。

但这样认认真真的畅想,不知道会不会被人当成疯子或者傻子。

自从还政以后,这件事就一直在她心里盘桓,构思了这么些年,可以动笔了。

真的老了,字太小都开始模糊了,好在有老花眼镜。

因为玻璃技术得到发展,做的人多了,价格就跌了,利润也就下降了,尤其这东西属于奢侈品,市场容量本身就有限,因此大家都在想办法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做别人做不出的。

因此,玻璃公司在制造杯盘屏风之类的工艺品和望远镜、放大镜的时候也没忘记开发实用产品。

西洋的眼镜技术已经颇为成熟,元朝也有眼镜;历史上万历年间,文学家田艺蘅自述:“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叆叇”就是眼镜。

苏州工匠孙文玉是官宦子弟,父亲屡试不第。他自幼聪颖异常,13岁即为吴江县学生。不久父亲去世,家境中落。虽然如此,他仍勤奋好学,尤其喜好数学,探讨测量、算指、几何之法。母亲年老视物艰难,他就到学习制镜技术,又根据几何、物理等知识,经过自己的实践积累和探索,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先是用水晶材料磨制成镜片,还创造了磨制镜片的牵陀车,就是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