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997)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汪舜华心说,这东西常温下从十月放到次年四月,风味基本不变;而且产量惊人,一千斤只是预估,如果密植一些,水肥给力,亩产万斤不是梦想。

佛手瓜的种子不能晒干贮存,一般以整个种瓜为繁殖材料。种子无休眠期,成熟后如不及时采收,种子在瓜中就会很快萌发,称为“胎萌”。之前官军在船上遇到过,皇帝很是稀奇。

佛手瓜能凉拌、能清炖、能清炒,肉质细嫩,怎么做都好吃。

接着花生成熟了,预计400斤的亩产在一众新引进植物中并不算突出;不过味道好,生吃水煮爆炒都好,汪舜华欢实的吃着水煮花生,皇帝也饶有兴致的小酌了一杯。

盼了一年的瓜子送进宫了,这回是汪舜华特意吩咐炒过的,技术还在摸索,味道不如后代。汪舜华吃了几颗就放下来,帝后倒是吃的高兴。这东西产量不高,还不如花生,预计亩产不过百斤,吃个稀罕罢了。

中秋节前,红薯收获了,这显然又是一场吃货的福音。这东西在后代亩产万斤不是梦,三千斤以上是常态,即便没有改良的种子,产量也高得惊人。历史上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陈经纶将番薯从菲律宾带回国,“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红薯的适应性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而且还有个好处:繁殖容易,比土豆都容易,剪蔓扦插就能成功,不需要太多的种子。因此,西苑和先农坛就各种了五亩。

皇帝提前问了承业,心里有底,但当看着这些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的红薯从地里扯出来,堆成高高的小山时,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他甚至让人洗了一个生啃:“好吃!比蜜枣都好吃!”

承业说过,这东西能生吃。

现磨成粉是来不及了,但可以生吃,也可以煮,味道不同,相同点就是:好吃!

汪舜华看着大口啃着蒸红薯的皇帝,有点怀疑他上辈子是饿死鬼。

烤红薯才好吃呢。

和红薯一样被称为“地瓜”的凉瓜,只在南方地区种植成功了,好在耐保存,总算能解解馋。

汪舜华亲自剥下那层薄皮,吩咐左右洗净切片,放进嘴里,脆嫩多汁,清甜香脆。

皇帝赞不绝口,也不忘问亩产几何,知道高达三千多斤,狠狠地啃了几口,这才吩咐重赏。

遗憾的是,产量更高的木薯在北方和江南没有试种成功。这东西原就是热带植物,只在海南、台湾、广西、怀德等省种植成功了。木薯有甜的和苦的两种,都能吃,而且都有毒。甜的毒性小,去皮洗净蒸熟就行,不过产量低,土人作为粮食;苦木薯毒性大,但产量高,可以磨成粉来吃。

君臣听承业汇报过:“最初不知道木薯有毒,洗净了就下锅。有的吃了仿佛酒醉,头脑不清;严重的呕吐不止、昏迷不醒。请军医诊治,银针验不出来,不过从他呼出的气里闻除了苦杏仁一般的味道,想到这东西也是有毒的,于是催吐;天幸那东西味苦,孩子吃的也不甚多,总算捡回一条命;可惜后来还是在海上没了。”

因为有剧毒的嫌疑,即便再三保证磨成粉以后就没了,但朝臣还是坚决不许皇帝吃,汪舜华也只好跟着只能在心中想象一下甜木薯的味道,据说香甜软糯,口齿生香。

虽吃不到嘴里,但皇帝看着地方呈上来的图册和数据,还是禁不住欣喜若狂,亩产四千到八千斤,这得养活多少人!

除了餐桌上有新的美食,写书的间隙,还可以出门看看花。

当年诚泳带回来一部分,如今承业则带回了整个春天:

三角梅冬天只能在暖房里养着,春夏季节还是可以抱出来晒太阳,倒是可以和木槿作伴;一品红去年赏花会上一举成名,迅速风靡京城;仙客来同样一株难求;美人蕉、燕子掌、向日葵、大岩桐、四季海棠都成为新宠,还有后代常见的天竺葵,居然不是原产印度,而是从非洲南部带回来的,只能称作“石腊红”,老乡君子兰花容丰满、色彩艳丽,曾经在后代炒到天价,如今自然也深得文人雅士喜欢;还有香雪兰纯白如雪,清幽似兰;皇帝倒更喜欢风韵动人的朱顶红和唐菖蒲,命人切了插瓶。

汪舜华很怀疑他最喜欢这些花的颜色。

马蹄莲挺秀雅致、花叶两绝,也挺适合插瓶的。

此外,白掌、红掌、吊兰则登堂入室,养在了厅堂里;还有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二世赠送的国礼风信子,就拿玻璃瓶养在书桌上;还有种观叶的植物,叶子仿佛荷花,花开像观音,形象如观音之手,而且清晨会从叶上滴水。听说永宁长公主得到此花大喜,直说是观音大士显圣,将其命名为“滴水观音”,供奉在观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