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点我一下,马上暴富[快穿](120)

作者: 甜椒冰茶 阅读记录

譬如说,运动服上的拉链、罗口与松紧带——这几个细节上的设计,虽然不引人注目,却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他能看到这些设计多彩的可能。

再譬如说,他还想发明一种能自动制衣的机器。要大批量贩售价格便宜的成衣,单只有纺织机,是不足以支撑起一条产线的。

但在埋头于设计工作中时,这些更遥远的计划往往会被暂时地遗忘掉,回过头来,才发现捡了芝麻丢西瓜,其实并不划算。

可是,大夏当朝,技术人才难觅。想找到一个能将工程一把抓的技术领头人,说不定比上月亮还难。

祝锦宸琢磨了半晌,猛一拍桌,跳了起来。

他兴奋道:“研究院!”

——好吧,他想起来的其实不是研究院,而是研制水力织机时,众多工匠一块儿赶工,住了几个月的那个园子。

三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一人之力不能扛鼎,那多来几个不就好了!?

灵感互通,学术交流,多多益善。闭门造车,能有什么前途。

祝锦宸越想越觉得这路子走得通,在舱室中来回绕圈,兴奋莫名。

“上回我就发现了,把这些人关在一块儿,他们都很喜欢,解决问题也更利索了,”他对沈玦道,“就这么办。”

“……如果他们能捣鼓出有趣的新发明,”想了一会儿,他破釜沉舟般道,“只要他们比我强,我干什么都行!”

不过多久,琼江府与岭南道上,贴出了三张小小的招募启事。

一张招募能工巧匠,以木工、金工为先。一张招募账房、会计,算学精进者优先。最后一张,募的则是纺织、制衣方面的能人巧匠,包吃包住,待遇优厚。

当世时事,织户裁缝,大都是女儿家。第三张招募启事一贴,惹来争议纷纷。再一瞧时,那前两张启事并不相干,唯有第三张招募启事,是昭华号自办的工坊在招人。

昭华号美名在外,附近乡县的姑娘妇人们,真有许多与家中吵翻,也要出门去应聘这份工作的。不日之间,新工坊的大门,就被挤爆了。

作者有话说:

第51章 大夏衣冠满华光(27)

在织造坊热闹的招工盛景下, 研究院募人、考核的事情,因选拔标准的严格、入选人数的稀少,就显得不再那么显眼了。

当然, 祝锦宸也没指望靠这么几张小帖子, 找到靠谱合用的人才。在面向整个岭南道募集人才的同时,他也认真拜读了柳如莺之前搜集、整理的“水力织机工程报告”,并在其中挑出一些重点关注的对象,亲自登门拜访, 出重金邀他们来研究院工作。

这些人或是曾经与他一起开发第一台水力织机的伙伴,或是拿到说明书后,将水动枢纽巧妙运用于其他领域的工匠。相对于其他手艺人, 他们具备更多的工程经验和创新精神。祝锦宸预备将他们培养成导师, 可以在招来的新人中挑选伙伴,组成自己的研究团队,领取感兴趣的课题,展开专项工作。

研究经费, 需要通过撰写计划书,阐述设计思路、实验规模来申领。发明成型后,在不同的落地阶段, 可以分笔领取额外的奖金。研究院的整套体系, 已十分接近现代的学术机构。

有吃有住,不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要专注在研究工作上,就有工钱可领, 这对许多技术人才来说, 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研究院虽没有高调做广告, 但口碑建起来以后, 就有越来越多怀才不遇的算学、工学人才登门拜访,期望能找到一个谋生的职位。

朝堂之上,各方内耗的拉锯战仍在继续;而在这帝国最南端的城市,改变正在悄然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

昭华号产出的绸缎布匹量大质优,挤占大量市场份额,压低了原本居高不下的布价。其他织坊布行眼看无利可图,也纷纷自寻出路,或是学着昭华号的样子,改进织机,提质提量;或是变家庭作坊为统一化、有管理制度的工场,出钱聘用专门的机工,达成生产效率的提升。

一时间,作坊改制、出门工作,成为了琼江府上两大潮流趋势。其余作坊如铁匠、篾匠、漆坊、药铺等,也眼红起了流程化、工业化带来的利润,纷纷着手改进自家的生产流程,许多新的巧妙奇思,井喷一般,在这个时候争相涌现。

技术引领商业发展,高额利润反过来驱动新技术的发展。昭华号作为个中成功实例,激励了许许多多商人工匠,勇敢迈出了通往未来的新一步。

商品物资的极大丰富,正向的品质竞争,每月固定领到手中的工资,也拉动了大夏本不算兴盛的消费市场。走出家门、拥有工作的女性,更成为了促进消费需求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