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栖息地(131)+番外

作者: 苏尔流年 阅读记录

离得稍近些,就能发现那是一男一女,像是一对中年夫妻。

那女人也举着伞,但只替被背着的那个人撑着,被背着的那个人在伞内,而这对中年夫妻都在伞外,被雨淋着。

雨大,中年夫妻都被雨浇惨,浑身湿透。

男人背着的人看身形也是个成年人的身量。

莫石南几步蹿过去,撑伞的女人警惕地看向莫石南和姜湖。

莫石南说:“大姐,你撑伞,我帮大哥往背上托。”

女人急忙摆手。

男人也拒绝:“别。”

虽热心,但莫石南没有硬上。

男人却似乎在此时力竭,背上的人下滑地厉害,眼看就要整个滑到地上。他背上的人……似乎毫无反应能力。

姜湖看着眼前这一幕,锁眉。

莫石南也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男人即刻弯下腰,用力将背上的人往上驮。

一张属于少年的泛青的脸,在这番挪动中从包裹住他头部的纱巾里露出来。

少年双眼紧闭,毫无声息,额头还有血迹。

男人将人背好,又转过身正对莫石南和姜湖,少年的脸,就此离开了他们的视野。

女人也即刻跟着男人挪了位置,仍旧将伞撑在那已然无声无息的少年头顶。

男人说:“兄弟,谢谢你。他这样儿……不方便你碰,不是我们嫌你多事。”

男人腾出一只手抹了把挂着雨水的脸,又抓紧放回后背:“小孩儿出来念高中,好多天没见了,地震了我和他妈妈着急,就去学校找他,来的时候堵,车就扔到半路上了。教学楼塌了,我们挖到天黑才找到他。雨那么大,不能把他留在那里,我们要带他回村,回家。你们别觉得害怕,也别觉得晦气。他读书成绩一直很好,还是班干部,是个好孩子,我们只是想带他回家……”

哪怕他已经死了,仍怕他被雨淋到,他的母亲替他撑着伞,他的父亲将宽阔的脊背留给他。

夜路难走,震后路难行,他们仍旧要连夜披着满身风雨带他回家。

男人还在叙说,但姜湖和莫石南已经在这番陈述中纷纷红了眼,但这湿了的眼都被强势的风雨遮盖,只有自己知。

古诗说,“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生离死别时,如何好去,如何舍得不回首?

毕竟但凡能活到平均寿龄,就要过完这漫长的一辈子,才能和生命中那些死别的人有再见时。

作者有话要说:感觉需要声明,结局是he。父亲背儿子遗体还乡这个情节来自于08年汶川地震的真实事例,在新闻报道里见过的。一晃那场灾难过去也快十年了。我记得08年地震后暑假前的那段时间,虽然离四川算远,但在教室里的时候,同学都高度警惕,怕地震。地理老师就不断地安慰大家,班主任也说教室是六边形的,抗震,还问大家是不是作业布置得少了,一个个的还有空杞人忧天。那会儿的报纸,很多标题挂的都是“殇”这个字,黑白页面,共哀国难。虽没亲身经历,但忘不了。

第60章 栖息地

结局篇:玻璃之城(完)

如果能在开满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么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席慕容

旁观了这一幕,姜湖有一股冲动, 不顾一切地追上瞿蔺, 再看一眼, 再说句话, 但这终究只是个想法, 她没有付诸行动。

战士上战场, 你若说不舍得,是乱军心。

**

次日莫石南便劝姜湖走。

即便莫石南不劝, 姜湖也没打算久留。

一日之后,虽然交通运输能力仍旧有限,但来自周边城市的, 自发涌来的志愿者已经遍布Q市大街小巷。

姜湖跟随杨栩栩在人山人海中穿梭, 在医疗服务点蹲了一天, 帮忙处理各种杂事。

这片土地她来过, 见证了这一场灾难, 伸上一把手做过些事情, 对姜湖来说已经足够。

剩下的就是让瞿蔺如愿,她走,北上离开这里, 安他的心。

启程前,姜湖给程知留了电话号码和地址。

程知犹豫过后接过。

姜湖:“如果有需要,可以来找我。”

程知不解:“为什么?”

姜湖:“不为什么,难兄难弟。”

程知问:“我和你?”

姜湖:“是指我和你。我的人和你的人都在前线,你和我, 算难兄难弟。”

程知这才低头将号码小心收好,而后抬头转问:“你要走?”

姜湖:“是。”

程知:“我以为你会留下来,留在离他最近的地方。”

哪里算近?

姜湖笑了下,声硬:“见不到他本人的地方,对我来说,都是远方。”

上一篇:小白花重生 下一篇:听说你不曾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