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鱼吃大鳝(30)

作者: 苏俏 阅读记录

宣府几个大老爷们还在纠结,女眷们已经开始关心起民生大事。

“我们在哪里落脚?”

“附近可有市集?”

“县衙在何处?”

“……”

七嘴八舌的,问得衙役晕头转向。好不容易才说清楚。

南兰名为县,实为村。因而没有县长,只有保正,且手下人数稀缺,只有七十来户,正经说起来,也就是个大保长。

这七十来户有的是当地恶棍,被送到这里改造,有的是当年屠杀中逃过一劫的本地人,不忍离乡,还有的和宣府一样,是被流放的。他们都住在新街,离此不远。

流放到此的人都可以从保正那里领差事。

种地、建屋、打铁、经商都可。本金可以预支,等有了收入再还上。

听衙役一番解说,宛氏等人都放下心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后的日子也许艰苦,却不是过不下去。

衙役将他们送到新街,介绍给了保正。

保正是当地人,年过花甲,依旧精神矍铄,看人时,双目炯炯有神,精光外露。不过,他对宣府众人十分客气,登记完毕后,立刻安排住所。

他说:“这里的新屋都是几个工匠建好了准备卖的,我也不好擅自分配。倒有几间旧屋,已是无主之物,你们若不嫌弃,暂且住下,等以后建了新房再换。”流放的人,多是抄了家的,自然不能指望身上还有财物。因此他说得很委婉。

宛氏手里捏着廖辉临走前给宣统的银票,心里倒有几分底气:“那就有劳你带我们瞧一瞧。”

衙役见保正与他们接上了头,纷纷表示要回去复命。

保正看天色将晚,苦劝他们留下来歇息一晚,都被无情地拒绝了。看着他们匆匆离去对的脚步,保正感动地说:“多么尽忠职守啊。”

宣府众人:“……”知道真相的我们,大牙都快笑得掉下来。

☆、路上不太平(十)

保正先领着他们看旧屋。

端静一听“房”啊“屋”的就激动,脚步不自觉地轻盈起来,几个跨步,就从最后跑到最前,连保正都越过去。

保正原本怕她走错路,谁知每次转弯的时候,她好似背后长了眼睛,不等保正出口提醒,就自发地转了回来。

铺着稀疏碎石的泥土路一路延伸到一座外墙斑驳的四合院门口。

保正正要掏钥匙,就见端静拽了下锁,锁掉了。

……

端静手里抓着罪证,笑容尴尬:“我,我只是拉一拉。”

保正倒是好脾气,默默地收起了怀里的钥匙:“不打紧,本就是坏的。”

端静看到宣凝瞪了自己一眼,悄悄地将步子往后挪了挪。

保正推开门往里走。

院子里斜立一棵老槐树,有两人合抱之粗,怒张的枝叶延伸到正方上头,如茂密的绿伞,在这片破败颓废的天地里,遮出一片如水般沉静的荫凉。

东厢房的门坏了,西厢房缺了窗纸,倒座房里充斥着奇怪的腥臭味,一进去就尘灰扑面。正房稍能落脚,但里头那张楠木拔步床只剩下了挂面横眉与床柱,床板不翼而飞。

保正从角落里拖出一张凳子,吹去面上的灰尘,递给扶着老太太的宛氏:“歇歇脚。”

那灰尘不知积了多久,哪能一吹干净,老太太吃了一路的苦,倒是不讲究这些,一屁股坐下,嘴中道谢不止。

宛氏、柳氏与宣绣看了一圈房子,三人面面相觑,都犯了难,显然保正已经将当地最好的旧屋介绍给他们了,只是,再怎么凑合也挤不下宣府上下这么多人口。

保正很有眼色:“边上还有两间小屋子,不如这边宽敞,但凑合凑合,也能住下十几个人。再有的,就远点儿,隔着两条街,也有两间并排的房子,只是里面什么都没有,仅够挡风遮雨的。”

柳氏说:“来的路上,我瞧着边上还锁着两座崭新的房子,是新盖的屋子吗?”

保正踌躇了一下,说:“那房子一间是我预备给长子娶媳时的婚房,一间是我儿好友的房子。去年两人都考上了秀才,搬到城里去了,这才空了下来。我儿的这间倒可暂时租借给各位,不过我儿好友的房子临走前是托了我找人卖出去的,我可不好擅自做主。”

宛氏心里有了数,将保正拉到一边,询问房子的价钱。

保正有意交好,先带着她们去那两间房子里转了一圈,才透了底:自个儿的那间要了五十两,他好友的那间要了七十两,加起来一百二十两。

宛氏几人都很是心动,知道这价钱委实不高,奈何,囊中羞涩。

廖辉临走前给了二十两,只够个零头。

宛氏看着疲倦的家人,心中盘算着,先厚着脸皮将两间房子租下来,所谓人多力量大,赚钱也快,想来不久就能将钱还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