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到1983(125)+番外

作者: 少予 阅读记录

“行,交给我去办吧,”徐慎笑着摸摸舒然的头发,把事情揽下来:“我会尽快把咱家落实下来,让咱们住得舒服点儿。”

舒然点头:“好的。”

他也不想跟徐慎分开行动,不过双管齐下的办事效率更高,也是事实。

接下来的几天里,舒然和徐慎早出晚归,整个白天都在外头奔波,只有晚上回到酒店才碰着面。

倒是没有什么不习惯,在南市很多时候也是徐慎去厂里坐班,舒然自己在家里待着。

以后有手机就好了,不在身边也能随时发个消息,弹个视频什么的。

徐慎花了两三天时间,在二环内老胡同里找着了一套心仪的房子,带院子百来平左右,是小了些,这边都是这么小,这个算大的了,俩人住凑合。

前房主是位独居的女绘画家,将房子打理得很好,她离开时小院花团锦簇,屋里还留了一些自己画的装饰品。

徐慎看中这房子浓浓的艺术气息,觉得舒然肯定会喜欢才买下来。

然后自己添了点儿东西,电话电视机,生活用品和寝具等等。

还有一辆徐慎钟爱的二八大杠,他总觉得有自行车方便,特别适合在胡同里穿梭。

一切准备都到位了,徐慎才接舒然过来,舒然一走进院子,看见庭院里开得正好的醉蝴蝶和马兰花,他笑起来:“慎哥,你怎么买了个娇娇气气的院子?”

徐慎跟在他后边,笑说:“人家女绘画家留下的,你进屋里去看看,我感觉你应该会喜欢的。”

“好,那我进去看看。”舒然进去看了一圈,新家装潢审美在线,确实挺有艺术气息的,难道,徐慎为了这点就心动买下来了?

他不放心地问:“慎哥,成交价多少钱,你没有被坑吧?”

“我看起来有这么蠢吗?”闻言,舒然刚要松一口气,又听徐慎继续说:“比市场价略高两成,那也不算坑,就当设计费了,反正咱们喜欢。”

舒然:“……”

算了算了,艺术是无价的,人家前屋主人还留下许多实用的东西。

比如徐慎很喜欢用的煤气灶,在南市一直没有买这件家用品,现在他用了感觉还挺好。

对于他俩来说,这套房子最无关紧要的一个附加价值,可能就是这条胡同里住着不少各领域的名人。

第45章

舒然本人不追星, 也不在乎名不名人的,要说八十年代等着名气遍天下的人物,可太多了些。

舒然的愿望非常朴实无华, 就是和徐慎两个人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顺便再捡漏赚点儿两人将来的养老钱。

“咱来京里这些天花了不少钱。”晚上, 舒然盘腿坐在新居的床上,摸着质量好的大花床单念叨。

徐慎坐在他旁边捧着账本专心计较, 看看钱都花哪儿了。

“嗯。”察觉刚才媳妇儿好像说了话,徐慎抽空点点头, 来京后每天都在花钱, 他翻到账本的最后一页,结余已经没多少钱了。

舒然从背后抱住徐慎结实的后背, 脸庞也搁在上边,这一刻显得挺有小媳妇儿那味儿了。

“哎, ”徐慎握住他的手,回头看:“虽然你说咱们已经是很富有的那批人了,但还是穷。”

“那也没办法。”舒然对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满意了,趴在男人背上说:“钱投出去才能生钱, 再熬熬,总会有成为大富翁的时候。”

徐慎放下账本,将人从背后抱到前面来,轻笑:“瞧你粘人得, 是不是想我了?”

“嗯。”舒然抓住徐慎的肩膀, 静待他给自己调整位置, 然后毫无预兆地就这么抱着来一场。

“慎哥……”舒然的小鼻音不停地往外冒, 哼唧得徐慎心都要化了,在京里住酒店这些天不方便干好事, 他极度思念这滋味儿。

“缠死我了。”徐慎低哼。

灯光下的俩人,身上都穿挺好的,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是这勾当。

完了将衣服拉好,一顿快餐品尝完毕。

徐慎用手帕给两人接的,舒然连洗都不想起身去洗,等徐慎给他弄了湿毛巾擦擦就行。

出门在外不方便,没带药玉过来,舒然空着入睡有一段时间了,想到这个问题,舒然愕地看向徐慎放松的眉眼,这不会就是徐慎吃快餐的原因吧?

徐慎安顿好媳妇儿,心里边想着行程,如今商铺和仓库已经租好了,等着一笔钱找工人装修,这得下个月出货了才能进行,他看过舒然的图纸,对比一下目前简陋的商铺,简直是改头换面。

徐慎琢磨着:“先回南市,下个月出货了再来装修?”

舒然也知道装修工程浩大,现在已经没钱了,他脱口而出:“你买院子高出去的那两成就是装修钱。”

怎么还翻旧账呢?

徐慎飞快地看了舒然一眼,好吧,还没隔夜,其实也不算旧账:“你言重了,不高出那两成也不够装修,你那图纸可复杂了。”

“至少够泥水工吧,泥水工便宜。”舒然说。

这么说不太好,但泥水工确实就是便宜的,都是外地过来找食的老一辈北漂族们。

他们就是最初代的北漂,都是干的体力活。

做一些脑力工作,下海创业等等,还得等以后几年才渐渐兴起的热潮了。

舒然隐约记得,中国的初代企业家们马上就要崛起了吧。

那是,8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元年,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自这一年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尖儿。

这一年并不止是舒然他们默默忙碌赚小钱,一些后世耳熟能详的企业品牌,也正在以不起眼的小作坊模式悄然诞生,而后迅速一飞冲天,如TCL、万科、联想、健力宝等等。

跟这些真正的鬼才创始人们相比,舒然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一步都迈在大家前面。

六月底,两人回到南市。

徐慎没空休息,在家转了一圈就立刻上厂里帮着出货,不然哥几个该有意见了,三个人忙四个厂子真忙不过来。

刚到家不久,书桌上的电话铃铃铃响起,舒然接起来:“您好?”

“终于找着你了!”那边传来吴社长激动的声音:“我的好作家,你这阵子上哪儿去了,你的样书出来了,再找不着你我就要登报寻人了。”

“抱歉,出去玩儿了一趟,”舒然歉意万分:“辛苦您了吴社长,样书出来是要上市了?”

“等你回来发个报呢。”吴社长说。

舒然现在已经不是小作家了,有前面那本书的销量和口碑,吴社长敢肯定,全国一定存在着一大批数量不少的书迷朋友,正在煎熬地等待着舒然发售新书。

舒然很诧异,在他印象中,发新书上报提前打个招呼是大作家们才有的待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