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回七零之普通夫妻(434)

作者: 陈财主 阅读记录

这个二婚家庭的组成,刚开始有那样多的不确定因素,时至今日,有时候说不清楚是霍一忠给了江心一个家,还是江心让霍一忠的人生更完整了,或许正是这样互相宽容与相爱,才能成就对方。

江心这阵子一直在送东西,也有不少人来帮忙的,其实来她家收拾东西的人中,还有一个隐隐的期待,等小霍和小江走了,这家属村里最好的房子,部队会分给谁住?

于是嘲笑他们花大钱大力气建房子的声音又开始起来了,看,自己花钱修建公家的房子,住了不到五年,人就要走了,连房子带家具都得留下,亏了吧!?

江心听几个嫂子言语间都有这样试探的意思,她没有在意,他们一家人要离开,但是在这栋房子里的回忆会一直跟随,她在这里得到的,远比外人想象的要多得多,至于部队后头会把房子分给谁,让部队去决定就好了,她和霍一忠都遵守当时和部队的约定,一应用具,都不会带走。

霍一忠晚上回到家,天还没黑透,夏季昼长夜短,偶尔还有晚风吹拂,他把那张升职的调令文件给江心看一眼,又自己小心收起来。

“恭喜霍团长。”丈夫升职级了,做妻子的当然高兴。

“又调皮了。”霍一忠亲亲她的脸颊,跟她一起清点行李,商量霍明霍岩下学期读书的事情。

“等转学过去,他们估计就要开始学英语了,要把基础打好。”江心喃喃念道,学外语要从娃娃抓起,还好,现在这个年纪来得及。

霍一忠只知道大学里还要学俄语,两人嘀嘀咕咕说了一阵,又放下,现在不是操心这个的时候,把眼前的事处理好,等到了那头再说。

说完这些,夫妇俩儿又开始算他升职级后工资和津贴的涨幅,霍一忠的工资单子一直给江心拿着,他日常不太用钱,江心把家里打理得很妥当,什么都不缺,他要用钱也只是给老家和一些战友寄钱去,要是没钱了,就在信封里拿,在这样的“计划经济”下,几年下来,他们夫妇存下一笔不小的款子。

江心扒拉着算盘和自己的小账本,他的工资加上自己的存款,到了羊城安顿下来会花掉一笔,现在不能买卖土地,但做点小生意是有启动本钱的,那可是千年的商都,何况隔壁鹏城还是勇立潮头的改革开放标兵城市,撇去那阵对家属村离别的涩意,江心还是很期待未来的日子,时至今日,她似乎离21世纪近了些。

大学她要考,滚滚时代她也不想错过,未来三四十年,正是国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各路江湖人马,天才疯子激流涌现,那会是个热闹而精彩的年代,江心翘首以盼!

冬季的厚衣服衣服,在延锋买的厚毯子,在申城买的电风扇,一箱子书,江心打包起来,和霍一忠拿到镇上直接寄去羊城,一个月后就能寄到,到时他们也差不多能到新单位了。

最后手上只有一袋日常穿的衣服,装证件和钱票的包袱,两袋霍明霍岩坚持要带走的小玩意儿,其他的江心都没有收拾,该送的人的送人,该留下的留下,多了也拿不动,他们还要顺路回一趟新庆娘家。

证件和行李都收拾好,就等霍明霍岩两人放暑假了,霍一忠已经通过电报联络到新单位的子弟小学,去到办好手续就能入读,除此之外,还有户口的迁出接收问题,农村户口改成城镇户口,告知各位亲朋信件地址的变迁,签字盖章,林林总总,忙忙碌碌,不在话下。

离开家属村的那天,和来家属村的那天一样,是个大晴天,太阳照顶,白花花的阳光晃得人眼睛疼,连绵的青纱帐,一望无垠的青绿色田野,天高云阔,站在平地上,什么都不做,就能令人心旷神怡。

很可惜,无论是来,还是走,都没有相机把这样的美景拍下来,唯有记在心里头。

平日里几个要好的嫂子们给江心送了好些在路上吃的东西,大家说好有机会一定要再见面,黄嫂子和苗嫂子哭得眼眶发红,粗糙的手不停抹泪,江心也红了眼睛,握着她们的手上,上了炊事班外出的车,大家依依不舍告别。

霍明霍岩知道要离开住了四年的家属村,心里难受,孩子敏感,姐弟俩儿那阵子都别别扭扭的,离开前好几天粘江心粘得厉害,他们适应这里的一切,对未知有着本能的恐惧。

原本他们是自己单独睡在一个房间,那两日又跑回爸妈的大床上去睡,江心让他们和小伙伴们告个别,说实在的,一南一北,还真不知道有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风林镇火车站四年如一日没有变化,陈旧,粗陋,等上了火车,一家四口都没什么精神,江心拿了水让孩子们,夏天坐火车,最怕的就是缺水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