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进雷剧考科举(117)

可那位知府看中的位置已被人占了,任凭知府如何走动,没有合适的官位也是徒劳。

“掌院大人性子严谨,素来不爱拉帮结派,纵然有心相帮,一来拉不下脸,二来没有合适的门路。”庄思宜道:“而且他能有今日高位,全靠陛下赏识,在官场中人缘并不算好,可以称得上一位孤臣。”

程岩点点头,前生真帝一驾崩,没多久掌院大人就遭弹劾,致仕回乡了。

虽没什么实质性的惩罚,但张怀野终究受了一顿申斥,可他回到翰林院时却神色如常,反倒是掌院大人脸很黑。

当时黄修撰就想:还好那日自己没和这疯子撕起来,人家可是连阁老都敢正面杠的……

真勇士也!

“张怀野未免也太狂了!”阮小南“哼”了一声,完全忘记他以往放过多少狂言狂语。

傍晚,阮小南和庄思宜同坐在程岩家的凉亭中,吹着习习晚风,闲聊着白日之事。

程岩饮了一口茶道:“张怀野看似胆大包天,可心中自有成算,知道皇上会忍他。”

毕竟在出战单国一事上张怀野曾立下大功,皇上还当着满京百姓褒奖了他,又怎会因一点小事就自打脸?

想那殿试上,张怀野可以说连皇上都怼了,皇上也只是降了他的名次。

没多久,掌院大人回来了,一向严肃的脸上也带着笑意,“尔等都知道了吧?”

众人均是点点头,掌院大人道:“陛下令翰林院草拟一份诏书,将北军大捷之事布诏天下,以振民心。”

他淡淡扫过众人,最后点了程岩、庄思宜、阮小南、张怀野等数人的名字,“你们各自草拟一份,明日值堂,一并交与我。”

掌院大人所选的都是初来乍到的翰林或庶吉士,几人心知肚明,大人是想给他们一次机会,同时也是一次考验,于是纷纷领命。

程岩对于诏书其实不擅长,水平大概就比他作诗要稍微好一些。

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庄思宜和阮小南,也比不上张怀野,但态度十分认真。

可惜天赋受限,等张怀野写完一篇诏书,程岩都还没动笔……

张怀野的人生信条中没有害怕两个字,他连皇上都喷得,何况一个修撰?“作为太子殿下的侍读,当然是有能者居之,此事由陛下亲自决定,黄修撰真有不满,何不找陛下理论?或者,问问掌院大人为何‘不守规矩’,要另荐一人?”

“你——”

黄修撰很想撸起袖子跟张怀野抄一架,但想想对方的战绩,撕起来多半要自取其辱。而且张怀野可以不要面子,不要风度,他还是要的……

尽管忍了这口气,但黄修撰心里已把张怀野给记恨上了,与之相比,连和庄思宜交好但对此事毫不知情的程岩都变得顺眼起来,黄修撰甚至歉意而饱含同情地看了程岩一眼。

程岩忍不住好笑,拱手对张怀野表示谢意,他明白对方说这番话的本意不是要帮他,但还是感激张怀野为他拉走仇恨。

哪知张怀野又玩味一笑,“程修撰也莫要在意,庄侍读瞒着你也是情理当中。你学识胜过他,又得陛下赏识,若也要竞争,叫庄侍读如何是好?涉及自身利益,亲兄弟又算什么呢?”

程岩:“……”

他想起庄思宜近日的异常,原来对方一直在为这件事奔走?

可庄思宜这样做不是摆明了得罪人吗?不止是黄翰林,其他同僚也会不快吧?

“呵,还是庄侍读有本事,来翰林院不足三月,就从七品编修跃升至六品。”黄翰林酸溜溜道:“我见他每日与程修撰同进同出,还以为你们真的亲如兄弟,没想到竟连你也被蒙在鼓里。”

“哈!庄侍读当然有本事,否则为何掌院大人同时荐了你与他,而陛下却择他而舍你?”忽有人出声讥讽,程岩一看,竟是张怀野。

张怀野虽没考中一甲,但也以庶吉士的身份留馆,并非他想要帮庄思宜说话,而是他素来看不惯官场上的“资历论”,一个个没有能力没有功劳,不过多当了几年官,就能理所当然地等着要好处?凭什么?

作为一个职业愤青,看不惯,就是要喷!

“黄修撰与庄侍读都有君前奏对的机会,你比对方年长,又多在翰林院待了这些年,却仍未被选中,为何不反省自己?反而迁怒旁人?”

京城的夏天闷热异常,程岩不是个经常出汗的人,但每天早晨醒来脖颈都粘着一层薄汗,非得冲个凉水澡才能精神些。

等他用过早膳,半湿着头发出门时,却不见平时和他一块儿点卯的庄思宜。

难道庄思宜起来晚了?

正想着,小厮牵着马过来了,大安朝不讲究文人非要坐轿子,程岩一般都骑马去值堂。

他让小厮等了会儿,亲自去敲庄府的门,却得知庄思宜今日走得特别早。

程岩皱了皱眉,翻身上马。

可当他一进翰林院,就发现今天的气氛格外不同。

似乎……有点凝重?

平日他一来,大家都是和声细语的跟他打招呼,但今天每个人都不说话,而且眼神颇为古怪。

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天,掌院大人在看过众人草拟的诏书后,一共选走了三份,正是张怀野、阮小南和庄思宜的。

他将诏书转呈内阁,内阁在精挑细选后,最终决定将张怀野那份呈给陛下。

皇上对这份诏书甚为满意,当即宣召张怀野入宫觐见。

原本是人人羡慕的事,哪知张怀野在奏对时丝毫不改嚣张做派,竟直言应该让定安侯乘胜追击,攻入单国老巢。

文武百官对此意见不一,张怀野就当着皇上的面跟反对者吵了起来,舌战群雄,好不威风。

然后……皇上怒了……

许多百姓起初都愣了愣,他们已经很多年没听过“捷报”二字了,等反应过来,当即有人激动道:“莫非是北军胜了?”

“北军?你说晁小将军他们?”

尽管晁鹏身有爵位,但百姓们还是习惯叫他一声“晁小将军”。

“一定是!有晁小将军领兵,我大安必胜!”

百姓们奔走相告,京城各衙门也很快得了消息。

一位庶吉士踉跄地冲入翰林院北厅公堂,“捷报!我大安北军大败单国军队,已夺回边境六城!”

安静。

“如今萧瀚在吏部任职,跟我透露了一些消息……”

知府想谋的那个差事,虽已被人占了,但对方并非执意要留京,而是想去富庶之地任职。那人年事已高,官场上怕是走到头了,还不如赶在致仕前给自己攒点儿家底,享乐清闲。

知道了这件事,庄思宜立刻有了方向——他只要让对方心甘情愿腾出京官之位便可。

而整个大安朝,还有比苏浙两省更富庶之地吗?

那里,正是庄思宜的根基所在。

前些日子,庄思宜便一直在为这件事活动,庄氏留在京中的人脉,也在庄敏先首肯后相继被他动用起来。其实整件事说难不难,但说简单,又牵扯到好几位官员的调动,其中琐事繁多,稍有差错就会全盘皆废,但最终,还是被他给办成了。

上一篇:阿莞 下一篇:天官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