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女博士重生到民国守旧家庭/今安在(132)+番外

“兴许未来会有,在科学界将大门敞开给女物理学家的那一天,他一定会有一位愿意和她一起成日泡在实验室里的爱人,”徐少谦后来半戏谑半认真的说道,“我期待那天的到来。”

——

撇清了梁璋,楚望却从另一个人身上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提及索米尔先生这个人时,葛太太曾十分好奇的问过楚望:“为什么叫索米尔先生?索米尔不是个名么?他姓甚么?”

楚望从前并没有意识去区分英文名姓,故而也从未对这一点保持过怀疑态度。只是葛太太问起这一点后,她心里才隐隐存了个疑。

直到某一天,索米尔先生有一周去了内地,一封加急信件寄来了油麻地。信封因为沾水有些破损,递给阮太太时,一张照片就这么滑落了出来。

信封上法文写着:加急!务必加急抵达!务必提醒收件人加急回信!

阮太太心里着急,却又无法替索米尔先生做主,只好来寻楚望,让她替自己出个主意。

楚望看了一眼那张照片。

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主人看起来不足二十岁,是个金发碧眼,眼神深邃的帅小伙。帅小伙非常自然的微笑着——是葛太太标准意义上的,高贵的微笑。

照片背面,碳素笔用法文写着两个名字:致弗兰克·卢卡的相片——1901年于约克,来自索米尔·佩里。

楚望醒悟过来。原来索米尔先生不姓卢卡,是因为,姓氏卢卡的,是这个叫做弗兰克的人。

这就是索米尔先生一直以来往法国寄信的收件人?

阮太太又十分抱歉的说道:“信来时……我不小心看到那一角露出的内容,只有一句话,说的是,‘墓地重建,许多遗骸与骨灰需要重新安置……’”

楚望心中一颤,拿起那封信。寄信地址——来自法国,洛斯昂戈埃。

楚望再次看了一眼那张相片——阳光而灿烂的微笑,却因黑白照片的缘故,那笑容分外孤寂,仿佛独自一人伫立在那里,孤寂的笑了许多年。

她见过许多这一类的相片——墓地里,墓碑上,墓主人的相片。

洛斯昂戈埃,洛斯昂戈埃。

这是安置一战中战死法国的英军战士遗骸的小镇啊。

阮太太有些不安的说,“我是无意间看到的。”

楚望安抚了阮太太,定了定神,立刻将照片塞回信封中,信放到索米尔先生书桌上。随后翻看最近常来油麻地的客人里,是否有一位福建,或是祖籍福建的客人。刚翻开通信地址,最近那一页的最后便有一位——即将从福建嫁到香港的新娘。

后面有索米尔先生随笔记下的四位电话号码。

楚望忙用街边的公用电话亭致电过去,平静的告知索米尔先生:有一封法国来信,加急送来,兴许需要您在这周之内回来。

索米尔先生听闻,非常平静的说:“我很快返回香港。以及,谢谢你。”

第63章 〇六三 病人之七

在原子核物理实验室里, 梁璋不下三十次以项上人头为要挟, 逼着徐少谦与楚望将那删节后的三页论文成稿投到《英国皇家学会通报》上。

请试想一位个头不算高、身形黑瘦的典型中国东南部男子梁璋,手里拿着一份三页的文件, 站在一只木头椅子上, 两眼神采奕奕的宣布:“这可以说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不论这篇论文有多少字,多少页, 多少修辞, 多少废话……别说北京、清华与那群南开的那群人,即便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的那些所谓‘牛人’,十八年时间, 不也什么都没做出来么?试问世界哪一本期刊,敢拒绝这样的一篇!”他拍拍那叠纸, 更为慷慨激昂, “谁舍得拒绝这样一篇文章!”

徐少谦靠坐在扶手椅上,语气平淡的出奇,态度冷酷苛刻:“在已知有上千万人将阅读这篇论文的前提下, 你更应当明白:你的姥姥都没兴趣听你唠叨,更不要说那群吹毛求疵的审稿人。如果你不想使我们被更多人耻笑,那么这篇文章应当更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梁璋,你得明白, 现在你手中这篇论文,就是垃圾。除了垃圾,我找不到别的更贴切的词。”

梁璋:“……这是垃圾?凭什么!”

徐少谦加了一句:“对,垃圾。你给我的初稿, 是bullshit。现在好一点,是垃圾。”

楚望完全没想到,一旦涉及本门领域,徐少谦便加持了毒舌属性。她仿佛回忆起自己如噩梦一般的硕士时代,那个导师无数次戴上眼镜,面无表情的探索完她的论文,一遍一遍打回重写,并无数次的告诉她:“读不懂!不要拿你是非英文母语出身为借口!你的遣词造句,根本是逻辑不通,不是语言问题!”

上一篇:七零小幸福 下一篇:权相养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