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亲爱的,别送玫瑰了(51)

作者: 甜文咕咕 阅读记录

“那我们开始采访吧。”记者说。

摄像早就架好了三角架,已经开始取景了,听见记者所说的话后将镜头对准了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对潘望秋和记者说:“你们找来摆个沙盘吧。”

潘望秋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他唯恐自己的心理问题被面前这位他尚不知对方业务能力如何的心理咨询师察觉。

他想起先前因为心理方面问题而被歧视和戏弄的场景,垂在身侧的手微微握起了拳。

那位心理咨询师本来就问了两个人,潘望秋的手摆得太干脆,反而让他身侧的记者起了逗弄之心。

“去呗,刚好锻炼一下。”那位记者说。

潘望秋还是摇头,他不敢表现出慌乱,搜肠刮肚半天才想出合适的说辞,勉强笑说:“我之前在学校玩过,郭记也玩玩吧。”

那位记者被潘望秋的说辞打动,答:“好吧。”

潘望秋跟随着记者走近拜访沙具的玻璃柜时才发现,玻璃橱窗上覆了一层薄薄的灰,因为玻璃的防尘功效,沙具倒是比较干净。

但柜子旁边的其他器材就没那么好运了,它们显然也不经常被使用,看起来比柜子还脏。

潘望秋在心里下了结论,这个咨询室同其他学校的一样,大多数时候只是个摆设。

至于为何成了摆设,是保密性不够,学生倾诉的秘密会被告知老师和家长;还是平时根本就不开放,学生并无咨询途径;亦或是其他原因,潘望秋懒得揣测。

他对自己的出发前的想法感到好笑,他不该对这个学校、对电视台报以希望的。

不重视心理问题是个大趋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是成为社会、家长歧视的对象,他怎么会天真到以为一个有破釜沉舟的胆识、愿意逆大流而行的学校能得到宣扬“正能量”的电视台的采访?

事情果然如潘望秋所料,他们采访了心理咨询师平日里对学生有什么心里疏导后,将拜访地点换到了操场,又问了校长平时是如何建设完备的心里疏导流程。

就在潘望秋以为他们下一步该抓几位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来采访,而后选择一些比较正面的回答作为报道内容时,负责采访的记者却向校长伸出手:“感谢校长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就先走了。”

潘望秋心想,学生心理是否健康采访的不是学生,而是校长和基本没怎么接受过学生咨询的心理咨询师,恐怕是人都会觉得滑稽吧。

最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不是学生自己,真是有趣。

这条新闻倒是不像了解刚复学的学生心理是否健康,而像借着重视心理健康的名义在对这所学校做广告宣传片。

潘望秋对电视台的失望几乎达到了顶峰。

步行回电视台的路上,潘望秋的脑子里全是卫恕告诉他要卖掉店铺的模样,卫恕可以离开干了多年的行业从头再来,他是不是也可以?

他知道,自己动了转行的心了。

在他看来,同李树民的那次采访才是他心中标准的采访,不主动揭开受害者伤疤,又能完美地解决问题;如果带入今天这种采访,那就是倾听问题人群的心声,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他还未入职前,他以为那样的采访会是常态,如今才知道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愉快体验。

这叫他如何不失望。

现实就像一双无情的手,将潘望秋对新闻行业的滤镜无情地打碎,他一时不知该何去何从。

但一时冲动和真正下决心是两回事,他不会在没找好退路的情况下孤注一掷地做一件事。

那场采访后潘望秋盘算了很久要怎么跟卫恕谈起这件事,他总觉得这样就说离开显得自己太矫情、也显得自己不够热爱。

所以就算工作的大多数时候痛苦大于快乐,他也仍想撑下去,热血漫里的主角不都是排除千难万险才达到目标的么?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事成了两个人把未来摊开讲的契机。

那天是周五,卫恕照例来接潘望秋下班,同先前不同,这次卫恕将许久不开的车又开了出来。

“今晚是有什么安排么?”潘望秋问。

“嗯。”卫恕的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雀跃,“前几天就想跟你说了,但是觉得这么大的事要庆祝一下,就憋到了今天。”

“消渠台的房子卖出去了!”

潘望秋也很高兴,他用手指挠了挠卫恕的手心道:“那我们怎么庆祝啊?”

卫恕从后座拎出一个黑色袋子递给潘望秋:“拆开看看。”

潘望秋不知道什么东西需要包得这么严实,等他彻底拆开后脸红了个彻底,忙左顾右盼以确保周围没有行人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