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戏明(103)

丘濬只是用眼神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文哥儿:“…………”

可恶,看不起小孩子吗!

我王三岁可是很能干的!

天还没亮个彻底,宫门就开了。

作为殿试工作小组的核心成员,十七位读卷官直奔东阁准备对卷子进行初筛。

今年会试由徐溥徐阁老主持,到了殿试负责读卷的阁老便成了刘健刘阁老。

刘健年过半百,日常行事人如其名,沉稳持重,非常稳健。

小时候别的小孩在玩,他从来不爱去掺和。

年轻时他被人称为“木头”,因为他整日闭门读书,不爱与人应酬。

朱祐樘登基后提拔他入了阁,他下衙后依然谢绝同僚拜访,平时找他聊公事可以,找他聊私事免谈!

同在长安街这么久,文哥儿还没见过这位刘阁老,只偶尔听他爹提了一嘴。

文哥儿当时就觉得这可真是位了不起的内阁大佬,下班坚决不工作,同事别想进我家门!

和他热爱交朋友的新老师李东阳简直是两个极端。

文哥儿跟着李兆先他们上前去向刘健这位官最大的人见礼。

刘健早就看过前些天呈上来的名单,对各个读卷官带了什么人过来心里有数。

他免了一群小辈的礼,意思意思地说了几句阅卷期间对他们的要求,便放他们回各自长辈身边侍奉去。

等瞅见落在最后面的矮豆丁文哥儿,刘健目光微微一顿。

读卷官都是圣上拍板定下的,圣上要让王华上,刘健也觉得不错,这年轻人资历刚好够了,人也踏实肯干,可以拎出来锻炼锻炼。

可圣上还传旨让个王华把他三岁的儿子带来,刘健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到底只是件无关要紧的小事,刘健也没追着让朱祐樘收回成命。

这会儿瞧见个穿得花里胡哨的小子哒哒哒跑走,刘健素来严肃的脸庞几不可见地抽了抽。

关于京中那些个新鲜事,刘健是充耳不闻的,平时心思都扑在朝政上。

他只知晓圣上召见过这位王家小神童,却不知道这小孩儿到底有何奇异之处。

还是圣上和他说谢迁、杨廷和、李东阳先后都成了这小孩儿的老师,刘健才觉得挺稀奇。

但也仅仅是觉得稀奇而已。

作为稳健了大半辈子的刘木头,这么个小孩还不足以让他生出太多好奇来。

当年李东阳、杨一清师兄弟都是以神童之名被举荐上来的,他同样没怎么关注。

对于刘健来说,诗文不过是小道而已,不管你是三岁能文还是七岁能诗,于朝廷都没有太多益处。

哪怕诗写得和李白杜甫一样好,也不过是酒徒而已!让他们来当官,他们真的能把官当好吗?

刘健很快收回对文哥儿的打量目光,组织读卷官们开始阅卷。

作者有话说:

刘阁老:呵

刘阁老:怎么会有人喜欢这只花里胡哨的奶团子

文哥儿:?

*

更新!很不错,这个月的全勤圆满结束!明天我们再努力!

*

注:

①殿试读卷官职责范围:参考《明会典》,这书还是李东阳他们编的

②苦力coolie:《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里面解释的

③据传刘健对诗文高手后辈们的点评(出自野史,不一定保真):

对“前七子”领头人李梦阳::“就使到李杜,不过一酒徒耳。”

对老乡兼“前七子”代表人物何景明:“此子福薄,能诗何用。”

所以估摸着这老刘自己不爱舞文弄墨,也不太待见舞文弄墨的人!

第64章

殿试阅卷工作还真不算太轻松文哥儿跑回王华身边,就看到他爹正在使用一目十行技能对一份卷子进行初审。

文哥儿好奇地在旁边探头探脑。

殿试的卷子是不用誊录的,全都是考生原卷,考生们可以在这一环节尽情展现自己的书法艺术。

要是读卷官正好认识你的字又欣赏你的才华很有可能会把你的卷子推荐到阁老面前。

所以到了科举最后一道关卡卷面分也是很要紧的,有时候甚至能让你逆风翻盘!

王华瞧见文哥儿眼睛里满满的都是好奇便把初审完的答卷挪到文哥儿面前让他自己看去自己则拿起了另一份篇策问读了起来。

文哥儿没想到自己还可以蹭到大明国考三试卷子看!

他怀揣着一点儿小激动认真站在案前看起被王华挪到自己面前的考卷来。

可惜他年纪小,对很多词理解比较慢,做不到像他爹那样一目十行地进行初审只能逐句逐句地研究是什么意思。

卷子已经被弥封官弥封好了,看不见考生信息文哥儿最先看到的是最前头的考题。

一般来说,殿试考的是皇帝关心的时政问题,有时候皇帝不怎么关心这次科举,出起题来就会很敷衍。

比如永乐年间考了三次“治国之道”。

比如嘉靖年间考了四次“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

就这么个议论文题目有的人可能多背几篇参考作文就能直接上了。

今年朱祐樘考虑到自己刚登基显然还是挺上心的昨儿正式考试时都待了挺久才退场选的题目也挺好写考的是“宗子之责”。

这个考题可以发挥的方向就多了,也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朱祐樘这位新君想要向天下士子问策的想法。

毕竟这题目约等于在问你“一个大家族(乃至于皇室)的继承人该干点啥”。

文哥儿读到这题目在心里琢磨了一下没想出该怎么写。他又不是宗子别说他爹没什么家业给他们继承了就算有也是他哥上,根本没有代入感!

既然自己想不出来,文哥儿就开始看别人的解题思路了。

不得不说,能从会试里杀出重围的人都有两把刷子,至少字迹好看得很,行文也非常流畅。

据说就这么一千字,大明准公务员们要在露天的考场上写上一整天,得亏昨天没中途下雨!

就是这内容,叫文哥儿有点纳闷,横看竖看都没看出什么有用的观点。

他的小眉头皱了起来,莫名有种吃到难吃东西的感觉,甚至还有一点点熟悉的味道。

文哥儿左思右想,很快对上号了:这不就是他看《大学衍义补》前几卷的体验吗?!看似写了很多正气凛然的大道理,仔细一琢磨又发现它什么都没讲!

人老丘写着写着还渐入佳境,慢慢地变得有意思起来,这篇策问篇幅才一千字,根本没来得及变得有意思!

王华已经看完三篇策问,转头瞧见儿子一张小脸皱巴巴的,不由挑眉问道:“怎么?你觉得不好?”

文哥儿客观评价:“文章写得还不错。”

就是没啥灵魂。

属于无功无过的普通水平作文!

想扣分吧,找不着点;给高分吧,又不太值得。

文哥儿左看右看,见旁人都没空注意他们父子俩,偷偷摸摸地凑到王华耳朵边把自己的想法囫囵着讲了讲。